位於景區入口處。為了表現蒙昧時代人類混亂的文化墻,石板上雕刻了幾何抽象圖案的浮雕。面對房子大門的影壁
位於景區入口處。照壁正面是前中國書法協會主席沈鵬題寫的“顏地神農之鄉”。
照壁:位於景區入口處。照壁正面是前中國書法協會主席沈鵬題寫的“顏地神農之鄉”。
烈山湖水庫
總庫容5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00畝,為顏地神農烈山風景區提供水面面積98654.38+0萬平方米。
九拱橋
全長117米,橫跨烈山湖,連接景區入口和神農殿。設計以9為模數,橋身由9個聯孔組成,橋上欄桿間距和引橋長度也是9的倍數。拱橋的入口、欄桿、柱頭圖案等。,采用樸素、莊重、渾厚的風格,表現太古時代的人文精神。橋面鋪設花崗巖防火板,橋身和拱圈飾面采用白砂巖蘑菇石。欄桿是漢白玉欄桿。
華夏始祖門
位於核心景區中軸線、九曲拱橋和火焰廣場之間。正門高6米,側門高4米。借鑒漢初門、大門的形制,鬥拱簡化變化,以高低之差突出主體。‘華祖’和‘農宗’門上的雕刻圖案反映了炎帝早期農耕時代的風俗,用青石制成,古樸而大氣。
聖火臺
根據古代記載,它被稱為炎帝,是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余曉平設計的。
石燈籠
位於站臺的兩側。落地平臺***7段,每段7個臺階。石頭燈籠是由福建最好的石頭制成的。整塊石頭雕好,燈放在空樓裏。燈籠的上方用篆書刻有民族名稱,56個石燈籠代表56個民族。
和諧鼎
丁位於登天臺與僑祖廣場交界處。是青鋼鑄造的。
七步登天
梯子寬18m,有***7*7=49級臺階。
僑族廣場
正方形,長117m,寬117m。面積13689m2,9的倍數。福建制造的壹級花崗巖鋪面,可同時容納2萬人參加祭祖活動。
八大優點
八大功勛柱由來自福建的606號優質花崗巖雕刻而成,高9 . 9米,直徑1 . 27米,標誌著顏地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八大功業柱以圖騰柱的形式分布,形成壹組雕塑,以寫實的手法和生動的畫面,充分反映炎帝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豐功偉績。從南到北,西邊是:剪桐為琴,練絲為弦;和睦相處,安居樂業;將大麻處理成布,即第壹種紡織品;開創農業,發明種植;東側,從南到北依次是:日本和中國是城市,第壹交易;把陶器做成器皿,冶煉成斧子;嘗百草,發明藥;倡議雷,教人奮發圖強;分別鋪開壹套詩意的畫卷,充滿巧妙的裝飾效果,又不失端莊大方的雕塑。頂部雕有龍和玉琮。龍是中華民族圖騰的象征。八功德柱雕塑的設立,意在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對於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必將激勵我們繼往開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
鐘樓和鼓樓
位於神農殿祭祖臺兩側,色彩層疊,體現了荊楚文化的魅力。樓內有銅鐘、皮桿,晨鐘暮鼓遙相呼應萬法寺。
顏地神農殿
提取漢代畫像磚的建築形象。滇丁典、三重檐、高臺基礎的建築形式,都是早期楚漢高臺建築和早期大空間建築空間組合的大空間技術方法的運用和提煉。大廳有9個房間寬。心室10.8米高的石券門直通重檐,既是炎帝時期穴居生活和神農洞的象征,也是早期古樸自然建築風格的隱喻;三重花崗巖橋臺體現了顏地神農的祖先地位。展示歷史上荊楚地區高層建築的地域建築風格。正殿兩側的鐘鼓樓用簡單的石亭和小尺度來襯托正殿的宏偉,在立面構圖上與正殿在視覺上形成穩定的三角形。神農殿平面柱網寬九間,體現了歷史上荊楚崇九的地方文化內涵,也隱喻了顏地神農故裏九龍山的寓意。在平面布局上,由兩圈石柱環繞,外圈有36根柱子,象征三十六天罡,入口處的四個方形石墩分別雕刻有炎帝神農的畫像和圖騰,壹方面象征四季和炎帝對中國的恩情,另壹方面是對楚漢建築獨特建築形式的抽象再現。顏地會堂遊廊的36根柱子高9.9米,全部在整個花崗巖中間鉆孔,然後與整個石柱基礎安裝定位後現場澆築鋼筋混凝土柱。高超的施工難度和技術保證了無縫石柱的高度整體性和渾厚效果,呈現出無與倫比的氣勢。1.5米坐鬥拱用全石砌築與混凝土梁連接,模仿傳統建築的榫卯結構。為了保證永久性、耐久性和簡潔強勁的氣勢,石門采用20厘米厚的花崗巖,而不是采用傳統的石材幹掛形式。第二、三層重檐之間采用傳統建築抱廳的處理方式,形成高側窗,滿足了室內大進深采光的要求,同時也通過屋頂頭的光線處理,為正廳增添了壹份神秘浪漫的氣質。正殿的遊廊尺寸為46.8米* 36.8米,內墻尺寸為37.2米* 27.2米,正殿的墻裙將飾以表現神農功績的石雕浮雕。正殿頂部呈長方形,刻有祥雲浮雕。
神農雕像
由中國美院教授根據王德橋1987帶回的畫像設計,雕像高4.4米。神農凝視前方,雙目有神,慈祥威嚴。
初升的太陽,月牙湖
分別位於僑祖廣場東、西兩側,與僑祖廣場、環形樹陣同構,構建“天圓地方,日月同輝”的景觀。旭日花園外環路寬3.6米,半徑24.5米;內環路寬4.6米,半徑9米;八卦花園半徑3.6米。彎月湖位於顏地神農殿西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湖中的水容量約20000平方米。
萬法寺
萬法寺,位於烈山更山山頂,始建於唐代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隨州著名的寺廟和佛教勝地之壹,有“百江會海,萬法崇佛”的美譽。萬法寺延續了1300多年,歷朝歷代進行了修復和擴建。原來的寺廟已經被拆除了。為發展景區旅遊,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於1991重陽節按歷史原貌恢復了萬法寺“大雄寶殿”等殿堂,完成了壹期工程。2009年,按照景區統壹的建築風格,再次進行了裝修。萬法寺由山門、大雄寶殿和兩廊壹廳組成。在山的入口處站著壹對白獅子。前面是大雄寶殿,走廊兩側有雕像,姿態各異,形象生動。功德殿古建築群
這組建築是由清華大學徐伯安教授主持的專家組設計的壹組秦漢風格建築。它高大雄偉,外觀雄偉莊嚴。占地面積10320平方米,建築面積2466平方米。由日月門、天門、碑園、功德殿組成,是景區重要景點之壹。用來表現顏地神農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傑出貢獻。神農井位於功德殿中央,是烈山九井之壹。
神農北
明朝(公元1577年),隨州出醜。紀念碑高2米,寬1米,重數噸。它已經有400到500年的歷史了。安徽桐城詩人何松濤贊道:“九烈山巨碑,國之大樹根可追。即使風雨有變,我們也要教中華兒女回歸。七字凝聚普世意,壹石綻放五洲眉。神農嶺應慰,倚陽光草。”神農洞據說是炎帝神農氏的出生地。神農泉
位於顏地西南的神農殿。傳說顏地神農大帝出生時,天崩地裂,九井貫通,九三相連(即壹井抽,八井移,壹山擲鞭於九三),炎黃子孫由此而來。久而久之,九井有壹井,神農泉就在此。
神農洞
傳說顏地神農誕生了。
神農泉
位於顏地西南的神農殿。傳說顏地神農大帝出生時,天崩地裂,九井貫通,九三相連(即壹井抽,八井移,壹山擲鞭於九三),炎黃子孫由此而來。久而久之,九井有壹井,神農泉就在此。
神農紀念館
由大殿、神農生平陳列館、祭祀活動陳列館、五姓宗祠、書法陳列館、神農塑像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