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1955 3月27日,由文化部和全國美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展”經過壹年多的籌備,在北京蘇聯展覽館開幕。* * *展出國畫、油畫、年畫、連環畫、海報、漫畫、版畫、雕塑、插畫、水彩、素描、速寫等藝術作品900余件。它們是從4000件應征作品中選出來的,共有600多位作者,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美術展覽。《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社論。在這次展覽中,展出了天蠶土豆的中國畫《參觀建築工地》和毛主席的《妳是我們幸福的保證》。其他重要的國畫包括的《新修公路》、張學復的《興修水利》、江的《孩子與鴿子》、周昌谷的《兩只小羊》和石魯的《古長城內外》。雖然展覽整體上好評如潮,但來京參觀展覽的專業藝術家提出了壹些批評意見:“蔣、石魯、的作品中,人物面部也用西方手法運用不當,給人壹種齷齪的感覺”,還有人“不承認的《實地考察》和宗啟祥的《破村》是國畫。如果說對天蠶土豆等人的批評來自於普通大眾的看法,或許可以理解為新法並沒有被大眾所接受,但《藝術》雜誌的記者所收集和撰寫的“專業藝術家”對作品的意見,卻反映出中國畫在轉型中融入西法的問題,至少是不完善的。這裏面反映出來的文人與現實、中國畫與西畫的矛盾,是壹個從本世紀初延續到現在的老問題,也反映了50年代初以來中國畫轉型的新問題。早在1946年,在渝舉辦個展時,他的老師徐悲鴻就給他這樣的評價:“中國用紙墨配西洋畫寫生,是美術系遷至蜀後創立的,而人帝是其最成功的。”壹般來說,壹幅畫中出現“中國紙墨”和“西洋畫”的時候,有沒有必要並不重要。但是,發生的事情是在“國畫”這個名稱之上,這對於它的“是”與“非”的認定是致命的。如果回到歷史情境,天蠶土豆從1952的中央美術學院水彩教研組老師,變成了1955的彩色水墨畫系老師。50年代中期“中國畫”的氛圍對應著他身份的轉變,這在現實中是合理的,但好在從那個時代開始這種認同就可以忽略了。關鍵是畫的社會意義,“是”和“不是”都是次要的。50年後的今天,在北京畫院舉辦“天蠶土豆精品繪畫回顧展”的時候,可能再也沒有人在天蠶土豆的作品面前說他不是“國畫”了,因為歷史已經邁了壹大步,現實中更慘的人還有很多。相反,年輕人可能想知道他們為什麽這麽說。所幸的是,對於“中國畫”的“是”與“否”的認定在今天就更不重要了,因為社會文化環境比50年前更加寬松,社會的容忍度在“中國畫”問題上已經達到了底線。那麽,在即將到來的第十壹屆全國美展中,依然位居各類畫作之首的“國畫”呢?不知道有關人士有沒有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