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龍側面圖...

龍側面圖...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8000年。在這壹時期,原始先民並沒有簡單被動地依靠上帝的賞賜。他們飼養野馬、野牛、野豬等等。我們不是只吃那些摘下來的野果,而是有選擇地種下五谷來收獲。他們能熟練地使用火,學會用木頭建造簡易房屋,開始磨制石器和骨器,手工制作陶器,並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生產活動使人與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廣泛,自然作為人之外的壹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為什麽魚不會遊泳,海灣裏的鱷魚聲如洪鐘,蛇陰森恐怖,蜥蜴形態奇特?為什麽雲卷雲舒,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為什麽海浪翻滾,彩虹貫穿天際,泥石流呼嘯而下,吞噬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是古人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隱約猜測,應該有這樣壹個與“水”有關的強大“聖物”來指揮和管理這些動物和天象,就像壹個氏族必須有壹個首領;換句話說,這些動物和自然現象就是這種“聖物”的體現,就像人要說話、要叫、要吃、要喝、要睡、要笑、要詛咒壹樣。

龍作為壹種崇拜現象,壹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理解”,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茶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雕”,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了佐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雕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由大小相等的紅棕色石頭制成。這條龍有近20米長,兩米寬,第壹個嘴巴翹起,背部彎曲,尾巴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龍。(有文章說,山西省薊縣柿子灘的石崖上有壹幅萬年魚尾鹿龍巖畫,被認為是龍的最早原型。這幅巖畫沒有發表過,它的面貌還不得而知。)然後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谷出土的陶龍紋,陜西省寶雞市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彩陶龍紋,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出土的龍紋,距今6400多年。

模糊采龍的過程始於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秦漢時期基本成型。這個“基本”有兩層意思。壹個是構成龍的框架、元素、樣式在秦漢時期基本具備;第二,龍是壹個開放的、不斷吸收新體系的,不滿足秦漢基本形成。以後的朝代,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地加減變化發展。龍是怎麽形成的?壹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觀點,比如來自鱷魚,來自蛇,來自蜥蜴,來自馬,來自豬,來自閃電,來自彩虹等等。作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論”,其思維是: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以原始思維面對外界,原始思維是以直觀的膚淺性、整體的關聯性、無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征為特征的“模糊思維”。這種思想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把外界的各種物體聚集升華成幾個“聖物”然後膜拜。

在古人眼中,身外的世界是神秘而撲朔迷離的,模糊思維的直覺和膚淺,使他們無法像現代人壹樣清晰地分辨雲彩、雷電、彩虹、潮汐、泥石流。現代人也不可能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研究清楚魚、鱷魚、蛇、蜥蜴、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在他們看來,雲、雷電、彩虹等等都與雨有關,幾乎是同類;魚、鱷魚、蛇等。在江湖中遊泳,都是近水的,壹般都是同類;豬喜歡水,馬、牛等等也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生的東西。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就是水;水升到天上,然後落下來,這就是雨。既然天上的雨和地上流動的水是壹回事,那雲朵、雷電、彩虹等。與雨有關的,與魚、鱷魚、蛇等幾乎壹樣。,它們與水密切相關,在河流和湖泊中遊泳。雨水適中,草豐茂,五谷豐登;少雨,枯葉枯草,百糧旱;雨水太多,人畜被淹,農田被毀。生產生活不能依賴雨水,但雨水往往讓人依賴。看看這些與雨有關的圖像:雲滾來滾去,變化萬千;閃電在天空中叱咤風雲,雷霆萬鈞;彩虹低頭弓背,色彩瑰麗;有魚、鱷魚、蛇、蜥蜴等。大小不壹,性情不同,長短不壹:這壹切是多麽神秘,多麽壯麗,多麽可怕!

所以古人猜測,壹定有壹個“聖物”掌管著這壹切,永遠領導著這壹切,支配著這壹切,預演著這壹切。這個“聖物”體積很大,可大可小;膚色多樣,可亮可暗;它還應該有頭有尾,能起能臥,善爬善遊,迂回曲折,行動迅速;總之,它能量大,能上能下,善於變化,能天上飛,能水裏藏,集各種“水”的特性於壹身,與雨的關系特別密切。

這個“聖物”該怎麽稱呼?發現下雨時,烏雲湧動,電閃雷鳴,並伴有“隆隆”的雷聲;潮起潮落,龍卷風吸水,泥石流下山,都發出“隆隆”的聲音;鱷魚、牛、蟒蛇等動物的吼聲也接近“隆隆”聲;“隆隆”聲本身就厚重、渾厚、深沈、悠遠,給人以恐怖、豪氣、崇高、神秘的感覺。所以人們取其聲,用“長”的音來稱呼這種模糊的“聖物”。

“聖物”的發音是擬聲詞。“聖物”的形象應該是什麽樣的?有人說它像魚,有人說它像鱷魚,有人說它像蛇,有人說它像雲,像閃電,像彩虹;也有可能今天是這個樣子,明天是那個樣子,後天又是另壹個樣子;妳也可能認為是這個和那個都有。當妳上升到天空,它是雲,閃電和彩虹。掉進水裏就是魚,鱷魚,蛇。到了陸地上,就是豬、馬、牛。模糊思維沒有邏輯,意識不到矛盾。這種思維允許同壹個物體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允許部分和整體壹樣,單數和復數。

是時候創造漢字了,是時候給這個叫“龍”的聖物賦予壹個符號了。起初,我們的祖先用圖像創造了人物。那麽,這個聖物應該是什麽形狀的呢?有人說他們像鱷魚,所以造了幾個像“龍”的人物。有人說長得像蛇,於是造了幾個像“龍”的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了幾個像閃電的詞。還有人說身體像鱷魚、蛇、閃電,頭卻像馬、牛、豬,那就做幾條這樣那樣的“龍”吧。因此,甲骨文和金文仲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變,直到最後簡化成這條“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模糊集合了魚、鱷魚、蛇、豬、馬、牛以及雲、雷電、彩虹等自然現象而產生的壹種神靈。先民們以真實的生物和自然現象為基礎,把對外界的恐懼、依賴、懷疑、想象和崇拜滲透、下註、具體化到龍的模糊集合中。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藝術創造。它來源於魚、鱷魚、蛇、雲、電、彩虹等具體形象,並通過許多人的模糊集合,形成基於並包含每壹個具體形象的新形象。它的形成過程就是整合“美”的因素的過程。用壹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滲透著古老的神話猜想、宗教趣味、審美愉悅和藝術趣味。

圖騰,原是美洲印第安人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匯,意為“他的同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壹種動物、壹種植物或壹種無生命的物體與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是氏族的祖先和親屬,因此被視為氏族的象征、標誌和保護神。世界各地的許多學者對圖騰崇拜這壹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現象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壹般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圖騰崇拜,在壹些現代民族中仍可見到其遺跡。

龍圖騰最早是聞壹多提出來的。溫先生在他的壹篇專論龍鳳的文章中說:“龍鳳在最早的意義上,代表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兩個最基本的單位——夏族和殷族,因為在‘死而化黃龍,用之於’和‘天命之鳥(即鳳凰)降而生商’這兩個神話中,人們隱約看到了這壹點。因為歷史上的夏、殷時代已經遠離了圖騰文化時期,而所謂的圖騰是遠在夏、殷之前的夏、殷人的壹種制度和信仰),所以把龍鳳作為我們民族發源地和文化開端的象征已經不合適了。”

那麽,龍圖騰是怎麽形成的呢?文先生在其名著《伏羲考》中說:龍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擬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組合而成的綜合體”;是蛇圖騰吞並同化了很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龍圖騰理論始於20世紀40年代,壹直流傳至今,壹度成為主流觀點。20世紀80年代,壹些學者開始質疑龍圖騰理論,出現了壹些負面觀點。無論如何,圖騰永遠是自然界中真實的物體。因為歸根結底,圖騰制度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因此,根據學術界通行的理論和所接受的材料,龍作為圖騰並不同時存在於自然界是不可接受的。”(顏雲祥)“迄今為止,考古學和歷史學都沒有可信的資料證明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以蛇為圖騰的強大氏族部落。至於把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融合整合的想法,完全是出於想象。”(劉誌雄,楊靜榮)

學者們還指出,把中國古代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看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上的某壹類型文化和社會學上的某壹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時間和空間上看,前者比後者大得多。所以,不太可能把某壹類文化中的某壹種紋飾等同於某壹氏族的圖騰。有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論,如:圖騰是氏族成員崇敬的對象,不能被破壞、殺死、吃掉。在中國的古籍、神話傳說中,有很多貶低、侮辱、打鬥、斬龍、吃龍的描述。

縱觀龍圖騰的爭論,我覺得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

壹個問題是,圖騰理論來自西方學者。中國古代氏族部落有沒有像澳洲和北美土著壹樣的圖騰崇拜時期?分析古籍中的相關記載,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根據學術界的普遍看法,圖騰文化發生在舊石器時代中期,興盛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進入新石器時代,趨於衰落,進入階級社會,只留下壹些殘余繼續。根據考古提供的實物資料,龍的起源應該是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之後,這就引出了壹個問題:圖騰崇拜已經衰落,但龍卻起源了。把崛起的龍歸為沒落的崇拜現象,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的。

還有壹個問題是,圖騰這個概念是有其原有的內涵和外延的,這壹點學術界基本認可。這樣的圖騰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也可以稱之為“狹義圖騰”。其內涵和外延之後的圖騰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也可以稱之為“廣義圖騰”。嚴格來說,圖騰是自然界存在的實物,但龍不符合這個條件。它們是自然界不存在的聖物。所以,如果龍是圖騰,只能歸為廣義圖騰。問題是,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會時有沖突。比如,按照狹義圖騰的要求,圖騰是不允許被侮辱和殺害的,而作為廣義圖騰的龍卻被反復懲罰和斬首。這個問題怎麽解釋?如果要我在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之間選擇,我更傾向於狹義圖騰,因為我覺得圖騰就是圖騰,要尊重原始的內涵和外延。太寬泛了就沒有圖騰了。

鑒於此,我在壹系列關於龍的書籍和文章中沒有使用“圖騰”壹詞,而是選擇了“圖徽”這個概念。

龍的神性可以用愛水、善飛、飛天、善變、超自然、吉祥、不祥、指示來概括。

在龍的神性中,“愛水”排在第壹位。這是因為龍本來就是“水”和“水相”,或者說,龍起源於“水”和“水相”。龍的很多模糊的收藏對象,可以說是“水物”或“水相”。魚、鱷魚、河馬、海馬、水牛生活在水中;蛇和蜥蜴喜歡在潮濕的地方;豬、牛、馬、鹿沒有水就不能生存。然而,雲、雷電、彩虹、潮汐、龍卷風、泥石流等自然現象都與雨和水密切相關。似乎棗可以稱為“水相”。壹條源於水和水的龍,怎麽會不“喜歡水”呢?

“愛水”的神性使龍特別勝任跑雲布雨管水的事工。

“善飛”在龍的基本神性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龍“飛得好”有幾個原因:壹是作為龍的模糊采集對象,雲彩、雷電、彩虹等本來就是在空中飛行的“天象”;二、魚、鱷魚、蛇等。在水中遊得很快,而馬、牛、鹿等。在陸地上以類似“飛行”的速度奔跑;第三,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古人往往把魚、鱷魚、蛇等。潛水,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還有雲彩、雷電、彩虹等。在空中翺翔作為壹個聖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如果妳能在水裏遊泳,在地上跑,妳就能在天上飛。第四,自從人類有了靈性生命,就壹直幻想著超越自己的局限,擺脫這個世界的苦難,翺翔、翺翔到布滿星星、月亮、白雲的天空。龍作為體現古人理想的聖物,不會飛,飛不好就不是龍。

“飛得好”的神性使龍成為某些神仙、聖賢、帝王的天然方便之物。

“飛”的方向和領域,自然是,也只能是壹片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空。所以,“飛得好”必然“達天”。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耳盆中,就有將“魚藻紋”和“鳥紋”描繪在壹起的圖案。陜西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又名“龍鳳紋”)也將天上飛的鳥與水中遊的魚、棗、龍的模糊采集物聯系起來,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在龍的模糊采集之初,後世的許多建築雕塑和繪畫就已使龍出現在無邊的天空和雲朵中, 如北京故宮的雲龍柱、天壇的雲龍石、夫子廟的明珠飛龍。

龍“喜水”,水聚於地;龍“飛得好”,翺翔於。這樣,龍就有了溝通天地的能力,成為天地之間的橋梁和使者。那些皇帝之所以把自己和龍相提並論,是因為他們看到了龍的神性,看到了龍在天地之間充當橋梁和使者的能力。

因為龍是許多物體的模糊集合,而集合的物體之間又有這樣那樣的差異,所以龍有壹種“善變”的神性。在古人的眼中,龍在天可以是雲、電或彩虹,可以是地上的豬、馬或牛,可以是水中的魚、鱷魚或蛇。也就是說,天上的雲、電、彩虹,地上的豬、馬、牛,水裏的魚、鱷魚、蛇等等。都可以是龍的變種和化身。

龍有浮躁的神性,如果變化,必然會產生壹些“輕”、“見多識廣”、“含蓄”、“有效”、“荒誕”、“離奇”、“怪異”。因此,龍具有“超自然”的神性,成為古人心目中的“四靈”之壹(其他三靈為林、風、鬼)。

人們創造和崇拜上帝的目的之壹就是相信上帝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龍是古代人對許多動物和天象的模糊集合而創造出來的神話生物。如果這種神話生物不能給世界帶來幸福和吉祥,那麽古人創造它是為了什麽?以上龍的神,都為龍的標誌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礎:龍愛水,水是生產生活的命脈;龍飛得好,飛是超越苦難、擺脫困境的向往;龍達到天,天是天帝和眾神居住的地方;龍善變,變化是對生存環境的適應;龍是超自然的,超自然使龍神秘非凡。如果這些優點都集中在壹個身上,龍怎麽可能不幸運呢?

龍可以是“吉祥”的,也可以是“不祥”的。這也是符合辯證法的,辯證法是建立在對現實的驗證和歷史的、道德的評價之上的。比如導致西周滅亡的“龍族之妖”,古三廟地區的混亂,“日妖夜出,龍族生於廟中,狗哭於城中”,等等。

在龍的氣質中,也有兇悍囂張的壹面。我們壹般稱之為“示範”。龍族的“示範”源於龍族模糊收藏對象的習性和危害。比如海灣裏的鱷魚殘忍傷人,毒蛇惡意咬人,雷雨淹沒河流,龍卷風卷走人畜樹木,泥石流毀壞房屋田地,等等。古人對這些現象沒有科學的解釋,只好說“龍怒”、“龍怨”、“龍仇”、“龍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