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北京四中的校訓是“勤奮、嚴謹、民主、開拓”。訓誡北京四中訓誡摘自首任校長王道元撰寫的《京師訓誡》原文如下:
須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為本根,以協同尚義為榮衛。所貢獻於群眾者不嗇,斯群眾之報施我者必豐。藉勢倚權,常與禍構,不可為也。故求其可恃莫如學,勢可踣也。學不得而閟也。今學者每期期焉,以學不見用為慮,而不以致用不足為憂,竊以為過矣。不知學無止境,致用亦無止境,有生之年,皆學之日。其受用處,非根器淺薄者所能知,亦非佻達紈絝者所能任也。諸生方盛年,誌高而氣銳,將欲厚其積儲以大效於世耶?抑將淺嘗自放以儕於俗耶?是不可不審所處矣。諸生勉乎哉!
2. 高中文言文 學習方法 怎樣學習高中文言文(北京四中掌握壹定數量的字詞,是學習文言的重要基礎 學習現代文,是從認字開始,學文言亦然。
所謂“能識二千字,乃可讀書”,就是這個意思。中學生學習文言,大都從中學課本上出現的文言開始,這些文言文,都是從大量古籍中精選出來的,無論從語言到內容、到形式,都具有典範性。
學習這些文章,從初讀第壹篇開始,就要逐壹弄清每壹個文言實詞與虛詞的含義,萬不能只滿足於對所學文段內容的大體了解,不能如講故事壹般將其內容概述下來即釋為翻譯。另外,在實詞與虛詞兩者間,大量的、難於掌握的是實詞。
下面就先談壹談關於實詞的掌握。 文言文中出現的實詞有幾種情況。
壹種情況是有些與現代漢語使用的詞匯沒什麽差異,如“人、馬、山、石、大、小、上、下”等,這給我們學習文言帶來很大方便,沒有初學外語滿眼茫然的 。這類詞,我們便可視作現代詞去理解。
壹種情況是與現代使用的詞匯完全不同,甚至從現代漢語中根本找不出與之相對應的詞匯來。如“宦官”,是古代以被 *** 後失去性能力之人在宮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員。
古文中與之同壹概念的詞匯還有“寺人”、“閹奄)人、”“閹宦”、“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太監”、“內監”、等等,由於時代的發展,宦官已經消失,那麽表達這壹概念的壹系列詞匯在現代漢語中均已消失。另外,“宦官”還有壹義項是“仕宦之通稱”(如《孔雀東南飛》:“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
)但現代各級 *** 官員也不有此稱呼了。再如“宗廟”(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處所,後作王室的代稱)、“章甫”(古代壹種帽子)等等,皆因事物的消亡不見了。
而“曰”、“叟”、“須臾”等詞,已被“說”、“老頭”、“壹會兒”等詞匯代替。這類實詞,雖難記些,但不會同現代漢語混淆,可把它們當作生詞去記憶。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有許多古今都使用的詞,但其意義卻與今義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情況復雜,難於掌握。這些詞匯,又常常被列為考查重點,是需要下大力氣掌握的。
應把學習重點放在這類詞匯上。
3. 北京初中必背的古文有哪些古文部分 1、《論語》六則 《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為政》)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生於憂患,死欲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後死於安樂。 4、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壹戰。
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5、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6、出師表 諸葛亮 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
4. 北京中考考哪些文言文*** 脆把考試說明給妳吧
錄二 文言文閱讀篇目
1.《叔向賀貧》
《國語》
2.《曹劌論戰》 《左傳》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4.《魚我所欲也》 《孟子》
5.《扁鵲見蔡桓公》 《韓非子》
6.《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7.《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8.《陳涉世家》 司馬遷
9.《出師表》
諸葛亮
10.《桃花源記》 陶淵明
11.《三峽》
酈道元
12.《與朱元思書》 吳 均
13.《陋室銘》
劉禹錫
14.《師說》
韓 愈
15.《小石潭記》 柳宗元
16.《捕蛇者說》 柳宗元
17.《活板》 沈 括
18.《醉翁亭記》 歐陽修
19.《嶽陽樓記》 範仲淹
20.《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21.《讀》 王安石
22.《送東陽馬生序》 宋 濂
23.《核舟記》 魏學洢
24.《口技》 林嗣環
5. 北京四中網校北京四中挺好的
初中:語文 數學 物理 英語 化學
高中:語文 數學 物理 英語 化學 政治 地理 歷史 生物
聽力教室
初中:第壹冊英語(下) 第二冊英語(下) 第三冊英語(下)
高中:第壹冊英語(下) 第二冊英語(下) 第三冊英語(下)
動感課堂 化學:啟普發生器制取氫氣 氫氣還原氧化銅 …………
物理:光的直線傳播 連通器 阿基米德原理 奧斯特實.………
數學:四邊形中點連線所得的圖形 四邊形的認識 …………
視聽課堂 高壹:語 文 徐克興 文言文閱讀
高二:數 學 傅以偉 圓錐曲線與直線的關系(壹)
高三:英 語 呂奇恩 精讀
6. 歷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 文言文題目閱讀《桃花源記》(節選),完成第12-14題。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1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2分)(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絕境(2)未果,尋病終 尋: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14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裏?(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範仲淹《嶽陽樓記》)〔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9.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①春和景.明景:②四時之景.不同景:③而或.長煙壹空或:④把.酒臨風把:10.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①微斯人,吾誰與歸?②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11.下列句中“/”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壹項是()(2分)A.若夫/淫雨霏霏 B.感極而/悲者矣C.其/喜洋洋者矣 D.四時之景/不同12.比較甲乙兩個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處填上相應的內容。
13.乙段中“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的“樂”與甲段中作者的“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樂”,內涵有什麽不同?(2分)。
7. 北京中考古文必背篇目都有什麽1.《曹劌論戰》 《左 傳》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 子》
3.《論語》(“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
4.《桃花源記》(“晉太元中…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
5.《陋室銘》 劉禹錫
6.《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
7.《嶽陽樓記》 範仲淹
8.《蒹葭》 《詩經》
9.《觀滄海》 曹 操
10.《飲酒》(結廬在人境) 陶淵明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12.《使至塞上》 王 維
1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
14.《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 李 白
15.《望嶽》 杜 甫
16.《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 甫
17.《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18.《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19.《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20.《泊秦淮》 杜 牧
21.《浣溪沙》(壹曲新詞酒壹杯) 晏 殊
22.《登飛來峰》 王安石
23.《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範仲淹
2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 軾
25.《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 軾
26.《遊山西村》 陸 遊
27.《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28.《過零丁洋》 文天祥
29.《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30.《山坡羊 潼關懷古》 張養浩
31.《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 龔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