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 luò diàn tōng lù shuō
2 英文參考Theory of electric passage of channel
3 註解經絡電通路說是經絡實質假說之壹。根據用“經絡測定儀”探測經絡線上皮膚的電參量,對人體十二經脈測定的結果,其路線和所通過的各個經穴,基本上與古書的記載相同。經絡的電特性與人體的生理狀況、內臟的疾患以及外環境的影響有密切關系。
經絡電通路說認為人體本身就是壹個放電體和導電體,其放電和導電的強度、方向和範圍都有壹定的規律性。經絡電測定可以反映經絡活動的生物電現象和它的某些規律。比如,當器官活動增強時,相應經絡原穴的電位增高;器官摘除,或經絡所經之處的組織被破壞則相應經絡原穴的電位降低。這個通路導電組織的多樣性,即多種組織均可作為導電的介質。這樣形成的經絡系統是獨立存在的,但與神經系統有密切聯系。有人以四電極法測量人體皮下約2mm處的導電特性,觀察到:大多數人皮下的低電阻點都可以聯接成與古典線走行基本相同、左右兩側對稱的、穩定的低阻線;在受到 *** 或機體的狀況發生變化時,皮下的電阻值也會發生改變,但低阻線較之周圍有更佳的穩定性。這說明此低阻線具有與其周圍組織不同的生理特性,將這種皮下低阻點連成的線,稱之為低阻經絡。它證明了古典經絡的客觀實在性。有人在研究隱性循經感傳現象的基礎上,用低頻脈沖皮膚阻抗測定儀測定人體和動物皮膚阻抗,認為人體經絡線具有低阻抗的特點、是壹條低阻抗線。其寬度約70μm,不受麻醉和失血的影響,截肢以後也沒有明顯的改變,說明它可以脫離神經和血液循環系統而獨立存在。持說者還認為,經絡線的低阻抗性與表皮下的任何結構那沒有直接關系,經絡線上皮膚表面角質層變薄是產生低阻抗的根本原因。但同時也指出,除了表皮層的低阻抗特性之外,經絡線下各層(真皮、結締組織和肌肉層)均有與經絡相關的物質結構。
古籍中的經絡電通路說 《類經圖翼》:[卷五經絡(三)]諸部經絡發明
頭面部〕巔∶足太陽交巔。足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俱經絡二。)手少陽別於巔。(經絡三。)足少陽之筋,交巔...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九·經脈之二]經脈皮部》卷二第壹下篇。黃帝問岐伯曰∶余聞皮有分部,(前說十五大絡,循其行處以求其病。次說皮部十二絡之以十...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皮部論第五十六篇皮部,皮之十二部也。手足三陽三陰。十二經絡之脈,皆在於皮,各有分部。故曰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部有...
《類經》:[八卷經絡類]十六、五臟五六腑六(靈樞本輸篇)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謂如十二經脈之,(起止有序也。)絡脈...
《脈理求真》:[卷三]汪昂訂十二經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