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早期的書籍簡策產生於什麽時代

中國早期的書籍簡策產生於什麽時代

商代。

中國早期的書籍形式之壹。在造紙技術發明以前,中國古代書籍主要是用墨寫在竹木簡上。人們將竹木劈成狹長的細條,經過刮削整治後在上面寫字,單獨的竹木片叫做“簡”,若幹簡編連起來就叫做“策” (亦寫作“冊”),這是現在稱1本書為1冊書的起源。

簡策在中國使用起源很早。《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說明商代的祖先已有編連的簡策,記載了商代推翻夏王朝統治的史實。

由於竹木易得,書寫記事比甲骨、青銅、玉石等記事材料方便,篇幅不受限制,編連成策後閱讀存放也較便利,因而書籍的生產比過去容易得多。中國先秦時期的古籍,最初就是寫在簡策上而流傳下來的。在紙張發明並推廣普及以後,大約在公元4世紀的東晉時期,簡策才基本絕跡。

擴展資料

考古記載

考古發現的簡策實物中,主要是戰國到秦漢時期的簡,數量最多的是漢簡。從古籍記載和考古發現的簡策實物中考證,簡的寬度壹般在0.5~1厘米左右,長度根據用途不同而定,如漢代重要的儒家經書用簡長2尺4寸,其他內容的用簡長度有2尺、1尺2寸、1尺1寸和短於1尺的不等。

根據大量出土簡牘實物分析,有時同時間、同性質出土的簡,長短也不完全相同。木簡古代多稱為劄。簡最初可能是專指竹簡,後來兼指木劄。

簡策通常用絲繩或麻繩編連,編繩因簡策長度而有所不同,從 2道到5 道均有,以編2道或3道為常見。壹般是先將簡編連成策再書寫,也有先寫後編的。

簡的書寫用毛筆和墨,古籍中有“漆書”之說,編繩有用皮編之說,但在考古發掘中還沒有發現過用漆書寫和用皮繩編連的簡策。在簡上寫錯的字要用刀削去,因此古人常以“刀筆”並提。

百度百科-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