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日並不是具體某個日子,春分通常特指太陽視黃經位於0°的時刻,在每年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歷約為3月20-21日期間)。
春分這壹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
春分時,從理論上說,全球晝夜等長(參見晨昏蒙影)。春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
春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春分之後,北極附近開始極晝,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範圍漸大。
春分的季節現象與時空狀態,用左河水的四句詩概括為:“風雷送暖入中春,桃柳著妝日煥新。 赤道 金陽直射面,白天黑夜兩均分。”
古籍記載: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明史 ·歷壹》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壹是指壹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
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