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高臥中年,自稱“亂世孤註壹擲,不求聞達為諸侯”。三國誌(卷35)諸葛亮傳。事實上,《諸葛亮集》附錄卷二引用了裴度為蜀國宰相諸葛武侯祠堂所作的碑文。很有野心。他曾對好友石濤、徐庶、孟說:“妳們三個可以當史書記,也可以當知府。”三人問諸葛亮能當什麽官時,“笑而不語。”《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引《魏略》。為什麽人會笑而不語?蓋的刺史、郡守等官職,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裏,卻很難告訴人們他想要什麽。諸葛亮手握經緯之才,“每次都自比管仲和樂毅”,《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但是,管理和音樂並沒有確立天下的權力,做官只是附庸。諸葛亮誌向高遠,自制力和幸福感大概只是他追求的較低目標。就當時的形勢而言,不排除諸葛亮也有爭奪天下、建立王霸之業的野心。
東漢末年,帝國綱領出爐,各路諸侯紛紛揭竿而起,稱孤家寡人無數。曹操,袁紹,孫策,孫權,劉備等人都有吞並八荒,包括天下,滅四海的野心。諸葛亮是不是不如他們,註定只能當大臣,而不能當君主?可惜諸葛亮出生太晚(據:比曹操、袁紹、劉備等人晚20多年),諸葛亮沒有離開隆中。“曹操有百萬之眾,他是諸侯;孫權,據江東,已活三代,國危民附,賢者可用之。”同上。其余軍閥如劉表,據荊州“地方千裏,甲十余萬。”三國誌(卷六)劉表傳,劉璋占領益州,張魯鎮守漢中,馬騰、韓遂稱霸關中。漢代十三州之地,曾被各路諸侯瓜分。諸葛亮已經失去了旗幟,成為稱霸群臣的最佳機會。諸葛亮要想濟世,要想在王霸幹壹番事業,要想達到權力的頂峰,唯壹的辦法就是擇師而行。雖然這是諸葛亮的次優選擇,但仍是實現其政治目標的重要機會,類似於司馬懿。
需要討論的是,諸葛亮“擇主”的標準是什麽?在我看來,諸葛亮考慮的不外乎兩個標準。第壹,主人必須是壹位睿智的紳士,才華橫溢;第二,妳必須成為主人的臂膀,得到主人的特殊重用。從《隆中對》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天下英雄早有覺察。劉表、劉章、張魯等平庸之輩,根本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在諸葛亮心目中,只有曹操、孫權和劉備。從當時的政治格局來看,最有可能統壹天下的當然是曹操。那麽,諸葛亮為什麽要放棄這個選擇呢?我認為這並不是因為曹操的名字叫韓翔,而是他實際上是壹個漢賊。諸葛亮要和漢賊劃清界限。
諸葛亮棄用曹操的主要原因是中原汝、郢地區人才濟濟。《三國誌·郭家傳》卷十四載曹、書曰:“汝、郢多奇人。”《晉書》卷壹壹八《姚興註》載姚興之言:“關東以主出,關西以將出,三秦饒君毅,汝英以奇人。”曹操平定北方後,已經不是當初起兵時能比的了。他的敘述真如暴風驟雨,他的謀士如雲。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在曹操帳下很難脫穎而出。諸葛亮充分意識到了這種情況。當他的好朋友孟建司渴望在中原成名時,諸葛亮勸阻他說:“中國是壹個士大夫。為什麽要在家鄉旅遊?”後來諸葛亮攻魏,得知徐庶被任命為禁軍統帥,石濤被任命為縣令。他不禁感慨:“舒威是邪惡的,他們為什麽不用!”《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引《魏略》。抱怨徐和史仕途不順是不公平的(據媒體報道,曹魏沒有好好利用他們),所以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投魏的票!以諸葛亮的眼光,他當然知道孫權也是雄鹿的主人,他的弟弟諸葛瑾也在吳棟工作。然而,當的重臣張昭向吳渚推薦諸葛亮時,諸葛亮斷然拒絕:“孫將軍可謂是人傑地靈,但以其程度來看,可才而不可才,我就不留了。”《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引用袁子。
諸葛亮最後為什麽選擇劉備?劉備才華出眾,知人善任,自然是諸葛亮選主的重要條件。再加上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讓諸葛亮“感激涕零,於是答應先帝趕走他。”三國誌(卷35)諸葛亮傳。另外,歷代政論家講的最多的就是諸葛亮是壹個書生,他與劉備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支持劉韓安的基礎上的。“韓佐將降,方褒宗傑,興魏拒復也是其義。”《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裴松之自註》。裴註的這份材料,曾被許多史家引用,為的是證明諸葛亮被稱為“原之心”,《諸葛附錄》第二卷引用了《周朝諸葛亮論》。“復興漢朝”是我們的責任。我很不同意這個分析。東漢中期以來,外戚和宦官輪番壟斷政治,國家事務日益腐敗。東漢末年,董卓作亂,軍閥混戰,漢家朝廷已經是生死存亡。史書上說:“自安帝以來,官去公職,國家統壹之數已失。至於今天,只是名、治、土、民不歸漢,幸期已久矣。”《三國誌》卷壹《武帝紀》引魏略。精通“人事”“天道”的諸葛亮看不到這種情況嗎?漢朝時,說五德終勝。當時,每個人都知道韓嫣的火美德已經衰落,土美德將取而代之。當年天下第壹的諸葛亮真的壹點都不信“歷”和“運”嗎?諸葛亮不為孫權效力的原因很清楚。孫權是“艷而不艷”,不是孫權姓“孫”或“劉”。那麽,諸葛亮為什麽要輔佐“亡命天涯,寄人籬下,無地立業”的劉備呢?趙翼:《二十二史註》卷七《三國誌有異雇主》。古今幾乎所有的政論家都沒有深究其中的奧妙。他們大多認為諸葛亮高瞻遠矚,不在乎劉備在軍事實力和人才資源上的“貧賤”,而認為劉與葛的合作是誌同道合的。其實這個問題很玄乎。劉備的“缺點”和“不足”,正是諸葛亮眼中的“優點”和“長處”。試想壹下,如果劉備和曹操壹樣多才多藝,諸葛亮能得到特別的重視嗎?因為劉備的手下,武將只有關羽、張飛、趙雲,謀士只有糜竺、孫淦、簡雍。《諸葛亮集》第二卷附錄《程間孤註壹擲》引自上氣《諸葛亮武侯祠銘》。劉備集團的人才短缺如此之大,為諸葛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分的平臺,可以大有作為。
諸葛亮出山的條件很高,主人不僅要“賢惠”,還要“完美”。“賢惠”和“完美”這兩個詞含義深刻,必須理解。所謂“聖人”,就是把諸葛亮當作“聖人”,對待“聖人”的最高標準,無非是把他當作“國士”來對待,就像春秋時期智伯對待《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中的毓讓:“毓讓說,'我是大臣,中國銀行的,範、中國銀行的都見過我,所以我把他們報給大家。至於智伯,國士遇我,必報本鄉士。”“戰國時期,燕昭王和郭琨在壹起。這在諸葛亮看來是遠遠不夠的。而“越亮越好”很難用壹兩句話表達意思。諸葛亮自視甚高。雖然年少氣盛,但他絕不願意從“投奔曹操”壹步步走向“投奔曹操”。《魯肅傳》告訴孫權,不可降服曹操:“今肅迎曹操,曹操當以還鄉黨,享其功名,不可失曹操之職,騎犢為仆,交士為友,因而失州郡。”又是倒影?《龐統傳》曰:“先主領荊州,統守耒陽。他死在郡裏,被解除了官職。吳國大將魯肅在主簿上留下遺言說:龐士元非百裏有才,掌理中不駕,當顯其馬腳。”諸葛亮的才華和野心都比龐統高,當然更不願意被訂婚。我們必須從高起點開始。既然要“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當然要把他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給他們重要的職位。
雖然在司馬徽、龐德公等名人的倡導下,諸葛亮在荊襄壹帶已是家喻戶曉,但仍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每次拿自己和管仲、樂毅比,都不能許下承諾”。只有他的小圈子裏的幾個朋友“信以為真”《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至於中原和江南地區,他們不太了解,所以還不得而知。諸葛亮在成名之前,就要求主人“盡可能光明正大”地使用他,他的“心理代價”之高,讓人力資源豐富的曹、孫在壹開始就無法滿足。至於劉玄德,就不壹樣了。當時劉備雖然做官,但拜左、為將軍。漢朝雖然將軍、州牧可以經營事務,但劉備的“幕府”空虛,人才匱乏。趙說:“當時魏國和吳國都在收集人才。”趙翼:《二十二史註》卷七《三國誌有異雇主》。諸葛亮“深謀遠慮”,看中了劉備身上其他諸侯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願意輔佐劉備。
事實上,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後,地位和權力都在逐步上升和提高。赤壁之戰後(公元208年),“梁成了軍事統帥”。兩千石的秩比;劉備取益州,梁遷為軍師將軍,排石二千。關羽,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就被奉為偏將軍,漢壽亭侯,赤壁之戰後,羽為匪將,排名2000石。劉備稱漢中王,於遷為前將軍,排行三。張飛在建安當了四年中郎將。赤壁之戰後,為將軍兼益都知府,軍銜二千石。劉備稱漢中王,“飛為右將軍”,《三國誌》卷三十六,張飛傳。排名三公開。在劉備稱帝前的兩個時期,關羽和張飛的地位都比諸葛亮高。文臣雖是個健談之人,但由於聲望很高,“先主為漢中王,靖為太傅”,太傅為官,當然在“軍事家將軍”諸葛亮之上。《三國誌·許婧傳》卷三十八。就連極其平庸的糜竺的官職也在諸葛亮之上。“益州平,先主拜朱為將軍,班在軍師右側。”《三國誌》卷三十八《糜竺傳》。其他人,如龐統、法正、黃忠和馬超,其重要性不亞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歷史學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系似乎比諸葛亮更高級。他們“同床共枕,若親如兄弟”,《三國誌》卷三十六《關羽傳》。所以,凡是加入劉備集團的,都只能排在關、張之後。對於壹心求壹人萬人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外的圈子是他仕途的嚴重阻礙。其實劉備從壹開始就沒有向諸葛亮吐露過,君臣如魚,水乳交融。劉備用了半輩子的時間,經歷了幾十年的軍閥混戰,已經是壹個非常老練成熟的政治家了。在諸葛亮沒有明確表態之前,不可能壹開始就確定諸葛亮的能力。所以劉備收了荊州南部四郡後,並沒有把軍政重任委托給諸葛亮,只是讓他“督零陵、桂陽、長沙,調其賦稅以充軍餉”。《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田雨晴先生在《對隆中對的再認識》壹文中指出:“劉備並沒有把隆中對的方略作為思想,並努力去實現。當然,他並沒有把諸葛亮放在運籌帷幄的位置上,在重大問題上向他請教。劉備去世前,諸葛亮長期不在劉備身邊,主管大事,沒有謀士諸葛亮在。卻說與龐統商議,欲入蜀反劉璋。他在荊不能謀劃入蜀,在蜀不能參與峽議。不管這些關鍵的東西對不對,都與他無關。”田文仔歷史研究1989第5期在我看來,田老師的分析相當精辟,道出了諸葛亮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不是劉備手下第壹人的道理。
諸葛亮奪權最大的障礙是誰?毋庸置疑,是關羽。關羽是出了名的傲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攻益州,馬超來投西。馬超當時是個有威望的將軍,劉備大喜,即封他為平西將軍,與關羽平起平坐,遠在荊州的關羽非常不滿。他當即上書諸葛亮,“問誰能比得上超才”。諸葛亮寫了壹本書,回答說:“孟起也是首都。”羽美壹定是有胡須的,所以才鮮艷。”關羽看完信後,洋洋自得,把信“給客人看”。《三國誌·關羽傳》卷三十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說,‘忠義之譽,與關羽、馬超無關,如今已近同列,馬與張飛近在咫尺。親眼看到他們的成就,還是比喻。'關瑤聽了,不高興,他就好了?'已故的主說,‘我應該自己解決。’《三國誌》卷三十六《黃仲川》。劉備所謂的“自解”,不過是送司馬飛,益州前部。倒影?費曰:劉備“遣(費氏)詩拜關羽為前將軍,於聞黃忠為後將軍。於大怒曰:君子終究不與老將同列,不可拜。”案例:歷史學家都知道,魏晉時期士兵地位低下,“士兵”成了侮辱性的稱呼。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三國誌》卷三十九《劉巴列傳》引《零陵聖賢傳》,劉巴與張飛因是武人而稱之為兵。《彭陽列傳》卷四十,彭陽稱劉備為“老革”,裴松之註:“剝其皮,除毛月閣。古人以革為兵,故語稱革為兵,革仍為兵。罵(劉)為老革,談退伍軍人。”東晉也有例子。“世說新語?簡的驕傲指的是謝萬的狂妄自大,謝安勸誡他。萬因喚眾將,也不言語,指著四席曰:“諸位皆是精兵。將軍們很反感。”《通鑒三年》(公元359年)胡註:“凡爭當武士者,皆畏兵而兵也。”
關羽如此狂妄自大,諸葛亮為什麽不阻止他,反而要討好他?我想這正是諸葛亮的心機和隱藏策略。梁和余是什麽關系?歷史上沒有文字記載。然而,如果妳仔細觀察,妳可以壹窺端倪。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親近梁,關羽張飛不悅。第壹位大師解釋過:孤裏有孔明,魚裏有水。我希望妳不要再說什麽了。羽毛,飛行是停止的唯壹方法。《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可見關羽和張飛並沒有把諸葛亮當回事,對劉備“與梁青關系密切”充滿不快。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希望鼓東南。劉備“寡不敵眾,無立足之地”,形勢危急。諸葛亮“二十七歲,建奇謀,立孫權為體,向武輝求救。有權在家,又見明雅,甚為敬重,即遣三萬兵助備,使其與武帝用兵,大破其軍,乘勝而勝,畫江南太平。”赤壁之戰與諸葛亮建立了卓越的功勛,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也樹立了壹定的威望。王夫之對此看得很清楚。他說:昭烈兵敗長野,羽軍獨善其身,曹操渡河,不能再添枝加葉了。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決定兩國轉危為安,又聘孫氏打敗曹操,但羽不能有功,功卻光明。劉啟說:“朝廷調兵三十年,卻立下大功。”於因此避諸葛,故避吳,而葛、魯謀滅之,不可復得。王夫之:《資治通鑒》卷九,中華書局,1975。
關羽和張飛的性格完全不同。“羽善卒而驕士大夫,飛愛君子而不顧小人。”《三國誌》卷三十六,張飛傳。張飛對有才華的士大夫十分敬佩和尊敬,但關羽對他們壹直懷恨在心,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諸葛亮很清楚關羽不卑不亢的態度和對他的漠視。但考慮到他和主人恩若兄弟的特殊關系,以及他去劉備的時間比關羽晚很多,官職也比關羽低,只好作偽。諸葛亮考慮的不是如何懲罰關羽,而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伺機除掉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雖然七軍被淹,對中國震動很大,但最終導致荊州失陷,被孫權本人所殺。這些秘密中的許多仍然令人費解。襄樊之戰前後,吳、魏使臣往來不斷,密謀攻打關羽,可謂密集默契,而劉備、諸葛亮對此壹無所知,也沒有對關羽進行任何具體的軍事、後勤、外交上的安排和支持。更撲朔迷離的是,曹操親統的軍隊駐紮在漠北,不斷派遣於禁、龐德、黃旭領兵增援樊城。面對如此龐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根本沒有采取任何反制措施。最後關羽兵敗麥城,全軍覆沒的時候,蜀國的援軍還是來晚了。這引發了後人的猜測。國學大師章太炎有他獨特的見解。他說:“林州(關羽被俘被殺的地方)戰敗的時候,葛家壹兵壹卒都沒去援助。無知的人們嘲笑他沒有遠見,但他們未能理解失敗。妳騎著馬怪侯那麽稀,傳國玉璽就越慢!”張否定了“無遠見”、“不懂”、“政令不暢”等說法。他總結說,關羽是天下的虎臣,功德多而無罪,不足以厭人之心。若不除之,夷天下不可抗。Xi會撓我大政方針,於是不惜用整個荊州之地來假手吳人,殺關羽。是的,它是。壹個國家的把柄來自兩個孔;因為第二個洞,雖然其所作所為是真的,但宰相無法凝聚人心,國家被壹道政令分割。雖然殺了之後很容易侵疆伐疆,但是不會容易內鬥。其故事有蕭何屠戮韓信。韓信所共,葛之陰慣於關羽。《章太炎全集》,第三卷,26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橫跋扈,不僅在世代更替之後(劉備死後)會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的阻礙,奪取更多的權力。所以“葛氏”寧願失去荊州,也不願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張的觀點是大膽的,但當然這只是推測。也許是張覺得這種說法理由不充分,很快又補充道:“到時候,官府在首,吳侯照顧百姓,做了見帖的打算,卻沒有把壹切都記錄下來。他被任命為吳侯,不如關羽的老人可信。荊州之敗始於饒武,終於失守,故前主迫其緩之。”《章太炎全集》第三卷第611頁。“荊州之敗”歸咎於劉備的“遲鈍”和輕敵。但張的說法很牽強。當時的諸葛亮雖然不能“包攬天下”,執掌軍政大權,但他知道關羽攻取襄樊的條件並不成熟,完全違背了“隆中對”等“世道已變”,兩路探曹魏的戰略決策。而《三國誌》正文和裴註中並無諸葛亮勸諫的記載。退壹步說,盡管劉備對關羽寵信有加,縱容有加,並沒有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之戰打響後,劉備和諸葛亮不可能不充分關註戰鬥進展的壹舉壹動。雖然川鄂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暢,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到次年壹月結束,歷時半年。作為壹個完全的新興政治大國,蜀漢不可能沒有信息傳播渠道。
關羽攻襄樊守荊州,此時孫劉聯盟處於破裂狀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孫隨時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他會從輕處理嗎?眾所周知,諸葛壹生謹小慎微,從不冒險。他為什麽不提醒劉備誰“慢”?方世明先生認為,想除掉關羽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想與關羽斷絕關系的劉備。這是方世明先生《劉備與關羽》壹節的節選:“關羽罵黃忠是‘老戰士’,這是壹種極其憤怒的表達。誰把自己和這個‘老戰士’列在壹起,當然是劉備,所以關羽的怒火不是針對黃忠,而是針對劉備。所以關羽對劉備的不滿已經到了壹定程度,劉備不可能不知道。而關羽手握重兵,鎮守荊州,不僅會在世代更替之後(也就是劉備死後)難以掌控,而且在劉備在世的時候也會感到不確定。我們做什麽呢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必須提上劉備思考的日程。.....“隆中對”的覆滅,荊州的失陷,關羽難辭其咎。但由於劉備與關羽的矛盾,壹方面把糜芳和石人派到荊州作為政治軍事據點監視關羽,最後矛盾激化...更重要的是,允許關羽破壞隆中對的規劃,挑起對曹操的戰爭。在這方面,劉備似乎沒有什麽事。”他不惜歪曲章太炎的本意,把諸葛亮的“不除(關羽),夷天下不能抗”改成了劉備的“不除(關羽),夷天下不能抗”。他還說:“《報應之書》中章太炎的觀點大膽而有見地。”方世明:劉備和關羽。(62)參見《三國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方先生以花代樹的方法實在不可取。我想,諸葛亮只要擔起“軍師”的職責,就會隨時提醒劉備荊州的“險情”,與關羽訂立盟約。趙翼:《二十二史註》卷七說“三國之主,用人不同”。親如兄弟的劉備絕不會“慢下來”只是旁觀,更不會以壹兵壹卒救下打敗林巨的關羽。因此,除了孫權和夢露,諸葛亮也要為關羽的斷頭臺負壹定的責任。於死後,諸葛亮的地位和權力有所提高,但仍未能上升到“壹人之下”。入蜀後,劉備對的信任遠遠超過了諸葛亮。對此,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劉備東征是為了“挽回關羽的恥辱”,群臣都勸他,劉備不聽。“在彰武第二年,軍隊被打敗了,他仍然住在白蒂。他嘆了口氣,說:‘法孝直,就能控主。如果妳不向東走,妳將回到東方,妳將不會有危險。《三國誌》卷三十七《法律的真實故事》。諸葛亮是否抵抗了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歷史上沒有記載,不得而知。但是,從諸葛亮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法律在劉備心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這是諸葛亮達不到的。
劉備入川主要依靠法正的策劃,不僅幫助劉備取益州、定漢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勛,而且“多有智謀,能歸民心。”“後主與曹公爭執不便,應退,但後主大怒,不肯退,無人敢諫。箭如雨下,就在要做第壹主之前,第壹主說‘孝忌箭’。俗話說‘以公為基石,真可惜。先主說:‘孝順,我隨妳去。’退休。《三國誌》卷三十七《法律的真實故事》裴松之註。由此可以說,法正對劉備是親力親為,事事信任。成都攻陷後,準備“以(法)為蜀郡太守、楊武將軍,外制為都,內制為主”。法正內外兼修,充分體現了劉備對他的絕對信任。法律對“壹頓飯的美德,嫉妒的怨恨,所有的報復”是正確的。有人對諸葛亮說:蜀郡佛法太縱橫,將軍要開導他的師父,約束他的權力。梁曰:“主公在公安,恐北有曹公之力,東有孫權之力。不久的將來,他怕孫夫人會生在肘腋下。到時候他就退而退狼,法孝玉之翼,使其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而不為其惡?“《三國誌》卷三十七《法真人真事》。
諸葛亮說的話,反映了當時的實情。但不難看出,諸葛亮是在自嘲。壹方面,法正認為自己淩駕於諸葛亮之上,不再把諸葛亮當回事。另壹方面,諸葛亮對法正的“縱橫”和“強大”深感無奈。
諸葛亮當然對法正的傲慢很不滿。但如何在合適的時機削弱其勢力,諸葛亮心中自有打算。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由於兵力不足,“我匆匆發兵。軍師大將諸葛亮問楊紅。洪曰:‘漢中乃益州咽喉,有生路。沒有漢中,就沒有蜀國,這個家就麻煩了。在這件事上,男人要拼,女人要僥幸。出兵有什麽疑問?“當時蜀郡太守律從祖上向北,亮時示弘陵為蜀郡太守,所作所為,果然如此。”《反思》,第41卷,楊紅傳。漢中是“益州之咽喉”,其得失關乎韓曙政權的“存亡”。諸葛亮怎麽會對此壹無所知?至於“匆匆出兵”,這是主公劉備的命令,妳不能違抗。諸葛亮找楊紅只有壹個目的,就是借機推薦楊紅在蜀郡建軍,以楊紅取代法正蜀郡知府的位置。在法正“缺崗”的情況下,劉備無可奈何。楊紅把軍隊、糧食等物資及時運到漢中前線,以“萬事成”為功德,以“真”為蜀郡太守。
法律正在失去“外統壹之都”的重任,其力量被大大削弱。然而,諸葛亮和法正之間的矛盾並沒有緩解。“諸葛亮與鄭,雖善猶異,取之義也。”所謂“取彼之義”其實是表面的,而“善還是不同”才是實質的。諸葛亮心中佩服法正的聰明智慧,“亮凡奇智”《三國誌》卷三十七《法正真人真事》。更重要的是,法正是唯壹能讓劉備言聽計從的謀士,這壹點連諸葛亮都感嘆。所以法正如果長命百歲,其與諸葛亮的矛盾必然會激化。諸葛亮幸運的是,劉備說,漢中王第二年,法正死了。劉備稱帝時,關羽、龐統、法正、黃忠都死了。張飛和劉備雖然是“兄弟”,但畢竟只是壹個武將。馬超“踏上征途回國,時時危在旦夕”。《三國誌》(卷四十)《彭陽傳》。更缺乏信任的是,許婧老師只是壹個“會說話”的客人。劉備環顧四周,除了諸葛亮,沒有人能被委以重任。所以他在登基之初,就把諸葛亮命名為“丞相錄史,節假日,張飛死後,接任校尉壹職”,“三國誌”,“諸葛亮傳”。諸葛亮奮鬥了十五年,才爬到他夢寐以求的丞相高位。
白蒂皇帝劉備把壹個孤兒托付給諸葛亮,說如果他的兒子劉禪“無能”,“可以自己去拿”,古人稱贊他以誠相待君臣,以魚水之喻為證。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劉備的“假話”,“三國誌”,“諸葛亮傳”。我對諸葛亮存疑,就“自取其辱”來試試。田雨晴先生不同意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並在《蜀史四題——劉備的托古語》壹文中作了新的闡釋。田老師的意見是否合理,我暫且不做評論。我想劉備的托孤之言是真是假,還是另有所圖,今天已無從考證,的確是千古之謎。現在要檢討的問題不是劉備要不要諸葛亮當皇帝,而是諸葛亮自己要不要更上壹層樓,登上丞相之位。這個問題古今都沒人思考過。正如田雨晴先生所說:“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從來沒有被懷疑過。”田雨晴:《蜀史四題——蜀新舊之爭的歷史追溯》,《文史》第35期,中華書局,1992。從來沒有人懷疑諸葛亮被改造成了“聖人”,是“奉獻”和忠誠的典範。受其影響,歷史學家大概會覺得這是古代史的壹大“禁區”,不敢輕易染指。要請諸葛亮走下神壇,我覺得有必要討論壹下這個最棘手的問題。
其實諸葛亮當政的時候,並沒有把他作為禮讓君主、效忠國家的標準。另壹方面,在蜀漢政權中,李嚴、廖立、賴敏、魏延等人對諸葛亮的獨裁頗有怨言。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被他的權威所迫,大家都不敢出聲。但諸葛亮死後,丞相從軍,韓安將軍李渺上書先主劉禪,說:與霍去病不得叛,孝不好殺臣,臣怕其威壓,主怕其威壓,漢奸由此而生。強兵是壹個聰明的員工,他照看狼,當五大國不在時,我經常處於危險之中。今明亡,宗親得全。西戎是歇息,大小是慶典。《華陽國誌》卷十《聖賢與婦女總贊?廣漢士人與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