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時三刻是什麽意思介紹如下:
意思是指很短的時間。
據查詢百科可知:在古代的時候,每天有十二個時辰,也就是說壹時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壹刻是指15分鐘,那麽三刻自然就是45分鐘,古人口中的壹時三刻是2個小時零45分鐘也就是165分鐘。
壹時三刻意思是指很短的時間。出自清·李漁《凰求鳳·夥媒》:“機緣湊,把愁腸暫丟,便難成,也壹時三刻展眉頭。”古時壹天為100刻,壹刻為14.4分鐘,今為了計算方便記為15分鐘。所以壹時三刻按字面解釋就是2小時45分鐘。
十二時辰的由來: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時代的中國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歷。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壹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之壹。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描述時間主要參照顯而易見的天象、動物生物鐘和日常作息,比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後來逐漸改用授時設備讀數來描述,後來也逐漸給這些授時設備讀數配上了五行。
比如,給甲乙兩字配上木(4:48-9:36)、給丙丁兩字配上火(9:36-14:24)、給戊己兩字配上給土(14:24-19:12)、給庚辛兩字配上金(19:12-24:00)、給壬癸兩個字配上水(0:00-4:48)。這些附會並無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