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詳細記載中國古代每個朝代歷史的書籍嗎

有詳細記載中國古代每個朝代歷史的書籍嗎

壹、史記

簡介: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壹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余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余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采用這種體裁撰寫。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二、漢書

簡介: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壹。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余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註。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壹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壹百篇,後人劃分為壹百二十卷,全書***八十萬字。

三、後漢書

簡介:

《後漢書》是壹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範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誌(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範曄根據東漢壹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壹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壹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範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四、三國誌(二十四史之壹)

簡介:

《三國誌》,二十四史之壹,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壹。?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壹職,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誌。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誌》。

三國誌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壹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誌》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壹的歷史全貌。

《三國誌》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壹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誌”,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壹般正史的規範。

五、晉書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壹,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二十壹人 。

《晉書》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壹卷,帝紀十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壹百三十二卷。

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壹百三十卷。

百度百科-晉書

百度百科-三國誌

百度百科-後漢書

百度百科-漢書

百度百科-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