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ò yáng?qié lán?jì。
聲母:l、y、q、l、j;
韻母:uo、ang、ie、an、i;
聲調:四聲、二聲、二聲、二聲、四聲。
《洛陽伽藍記》簡稱《伽藍記》,是中國古代佛教史籍。是東魏遷都鄴城十余年後,撫軍司馬楊炫之重遊洛陽,追記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況歷史變遷寫作的壹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壹身的歷史和人物故事類筆記,成書於公元547年。
擴展資料:
《洛陽伽藍記》全書敘事主要用散文,形容描寫則往往夾用駢偶,條理清晰,潔凈秀麗。其中有不少歷史故事和神怪傳聞的記述,情節雖不復雜,文字也頗簡練,但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鮮明,與南朝的誌怪小說和《世說新語》內容相近。
作者在語言表達上善於使用整齊的句法,主要為四言,有時也適度利用四六駢句,同時又能發揮散句的長處,節奏感與自由韻律得以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典麗而清拔的風格。
值得壹提的是,他善於吸取辭賦作品尤其是京都大賦狀物寫景的經驗,如卷三《高陽王寺條》描寫高陽王元雍的府宅:“白壁丹楹,窈窕連亙,飛檐反宇,修幅周通。”"這裏的“飛檐反宇”壹語將靜止的建築作動態的形容,為直接采納張衡《西京賦》“反宇業業,飛檐獻獻”之語而來。
可見作者對前代京都大賦,由於其所表現主要是帝室皇居的空間之美,與該書有某種壹致性,必有鉆味。當他正面記敘某壹貴族豪侈生活或某項京城盛典之際,筆端似有意帶上了漢大賦式的氣韻,這對傳遞出特定對象誇飾的本質,無疑是相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