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在重陽節佩戴的茱萸是吳茱萸。古人所佩的吳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學上的吳茱萸,而不太可能是枝條上都是刺、容易紮傷人的食茱萸(椿葉花椒)。
吳茱萸指的是蕓香科植物吳茱萸,食茱萸指的則是蕓香科另壹種植物椿葉花椒,它們的枝葉和果實都有濃烈的氣味(至於是香是臭,隨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別是果實,入口極辛辣。
事實上,王維晚年恰恰就在自己的輞川莊園裏種植了吳茱萸,營造了壹個叫“茱萸沜”的景點。有壹位常和王維唱和的詩人叫裴迪,在深秋遊覽了茱萸沜之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雲日雖回照,森沈猶自寒。”既然這裏的茱萸能“飄香”,而且能夠讓人誤以為是花椒和肉桂的氣味,那自然只能是吳茱萸,而不是山茱萸。既然在秦嶺北坡非常靠近關中平原的地方可以種植吳茱萸,那麽在緯度接近的王維“山東”老家(今山西運城)壹帶也完全可能種植吳茱萸,供王維的兄弟們攀折佩戴。
不僅如此,王維還有壹首詩叫《山茱萸》,裏面描述的其實也是吳茱萸。詩曰:“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幸與叢桂花,窗前向秋月。”除了“清香”之外,“朱實山下開”壹句也符合吳茱萸的特征(果實成熟後會開裂),而不符合山茱萸的特征(果實為核果,不會“開”)。因此,詩題之“山茱萸”應該解作“山下的(吳)茱萸”,而不能想當然以為是本草書裏的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