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地和分布
原產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諸島。椰子在中國的種植歷史悠久,在《史記》(公元前1世紀)、《奇書》、《外物誌》、郭(3世紀)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0度以內的熱帶地區,在菲律賓、尼亞斯、印度、斯裏蘭卡、泰國、牙買加、墨西哥、莫桑比克、加納等地都有栽培。我國分布在海南、廣東、臺灣省、雲南、廣西等省(自治區),以海南東南沿海為主要產區。
特征和特點
高10 ~ 20m,直立不分枝,樹幹呈環狀。須根系統羽狀復葉長3 ~ 8m,小葉多,呈帶狀、披針形,先端尖,基部具褶,葉背淡綠。葉柄基部有鞘狀托葉,葉片呈螺旋狀排列,年長約65,438+02葉。穗生於葉中,佛焰苞細長;花單性,每個花序上部有200 ~ 300朵密集的雄花,基部有1 ~ 5朵雌花;雄花小,花被3小3大,雄蕊6;雌花直徑2 ~ 3厘米,球形,子房3細胞,通常只有1細胞發育。核果大,直徑25厘米,球形或橢圓形,未熟時綠色,熟時暗褐色;外果皮革質,中果皮纖維狀,內果皮硬,基部有3個孔,種子1;椰子肉是固體胚乳,椰子水是液體胚乳(見圖)。椰子每年開花,海南7-9月開花最多;開花壹年後果實成熟。
椰子需要高溫環境。年平均氣溫27℃左右,年降水量1,0,300 ~ 2,300mm,地下水位1 ~ 2m,相對濕度80 ~ 90%,海拔100m以下的地區最適宜。中國年平均氣溫23℃的地區也適宜種植,有100。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肥沃的沖積砂壤土最好,磚紅壤、砂壤土、珊瑚土,pH 5 ~ 9為宜。
主要品種
椰子是靠種子繁殖,靠很多異花授粉,變異很大,很難分類。1949納拉揚G.V .納拉揚和約翰(C.M.John)根據株高和授粉形式分為兩種類型,即高型和矮型。後來D.V.Liyanage認為有中間型(var.anramfiaca)。
高檔椰子植株高達20米,樹幹基部膨大(稱為“葫蘆頭”),異花授粉,種植後7-8年開花結果,產量高,椰肉厚,品質好,含油量高,經濟壽命70-80年。主要品種有①典型變種,是主要的商品栽培品種。②角宿塔(var.spicuta)。花序不分枝或少分枝,印尼稱之為穗椰子。(3)安德羅佩納。花序多分枝。④馬卡普那。因果腔內充滿美味柔軟的膠狀體,又稱固體椰子。⑤塔格納南。未成熟的椰子皮香甜可食,又稱甜皮椰子。
矮椰子高5 ~ 10米,自花授粉,定植後3 ~ 4年開花結果,果小而多,椰肉軟而薄,含油量低,經濟壽命30 ~ 40年。主要用作鮮果、雜交親本和觀賞。因果實和葉片顏色不同,有紅矮、黃矮、綠矮之分。主要有兩個品種:①小變種,植株矮小。②爪哇木犀。樹幹粗,果實大。
中間型植株的高度介於前兩種類型之間,種植後7 ~ 8年結果,自花授粉。椰子肉薄軟,水分豐富香甜,主要用作鮮果和觀賞。
栽培技術要點
用椰子繁殖,發芽,育苗。海南高低種椰子采後40 ~ 50天發芽。西非高種雜種發芽需要90 ~ 121天。當芽長到20厘米左右時,移入苗床或容器中進行育苗。苗齡8 ~ 12月,苗高80 ~ 100 cm時,可選擇羽化早、莖粗、葉脈明顯、無畸形的壯苗在雨季初期栽植。壹般每公頃高檔椰子150 ~ 180個,雜交椰子200 ~ 210個,矮椰子225 ~ 240個。3年前植物生長緩慢,抗逆性差,要及時除草施肥,防止動物傷害。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可以間作咖啡、可可、辣椒等作物,也可以間作豆科綠肥;或者行間種植熱帶葛藤等覆蓋植物,保持椰園水分,多施氮磷鉀肥,促進椰子快速生長。
我國椰子病蟲害不嚴重,主要是疣犀危害心葉,嚴重時破壞生長點,導致植株死亡。其他椰子生產國的嚴重疾病主要有:敗血病,壹種慢性毀滅性疾病,見於菲律賓,病因不明,難以控制;致命的褪綠病是壹種急性和毀滅性的疾病,由加勒比海地區發現的類桿菌引起。致命的枯萎病,其中維管束被幼蟲鞭毛蟲堵塞,導致葉子枯萎和植物死亡,在巴西和南美洲發現,並且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引進時必須註意上述疾病的檢疫。
經濟價值
每100克椰子肉中含有15克碳水化合物,近5克蛋白質,165,438+073微克維生素,B5103微克α-母育酚,700微克γ-母育酚。主要加工成椰幹、椰絲、椰片、椰片和椰子油,用作糕點和糖果的原料。椰子油可用作食用油、人造奶油和優質肥皂,其副產品甘油含量達到12 ~ 13%。椰子汁營養豐富,可以作為清涼飲料。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通過對新鮮椰子進行濕法加工,生產出了椰子蛋白、椰子奶粉、無色椰子油和椰子粉。椰子纖維可以用來做繩子、掃帚、地毯,可以和橡膠壹起加工床墊、沙發墊、汽車坐墊。椰子殼可以加工成活性炭、樂器和椰雕。椰子樹有漂亮的硬花紋,可以用作家具和建築材料。椰子綜合利用產品有360多種。
野生種
自然界中處於野生狀態,未經人類馴化改良的植物物種。其中,與栽培果樹起源和進化有關的,稱為果樹相關野生種。野生種是大多數栽培果樹的祖先,對研究果樹的起源、進化和分類具有重要意義,是現代果樹栽培中非常重要的砧木資源。也是培育新品種的寶貴遺傳資源。野生物種長期生活在壹定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對當地環境條件的高度適應性,往往具有普通栽培物種所不具備的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這些遺傳特征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在雜交的情況下比較穩定,容易遺傳給後代。由於風土條件和異花授粉的差異,形成了許多不同的生態型和變異類型。比如株形的高低,果實的大小,抗性的強弱等等。壹般野果的經濟價值較低,改良前的食用品質遠不如栽培品種,且大多不直接用於水果生產。所以對於野生物種來說,只有不同的品種和類型,不考慮品種。
在人類的生產實踐中,野生果樹被選擇淘汰,使那些對人類有益的性狀逐漸傳承下來,發展成為具有栽培價值的樹種。比如在《中國水果》的資源調查中發現,野生獼猴桃有果大無毛型,稍加改良即可用於栽培生產。栽培果樹中最常用的砧木大多來自其野生親緣。因其對環境條件適應性強,如蘋果砧木黃荊和秋海棠;柑橘的砧木是枸橘和酸橙;梨砧木李杜;柿子根莖君遷子等。野生種中不同生態型對嫁接品種的表現不同,影響也不同,因此砧木的選擇不僅要考慮適生種,還要考慮適生類型。在現代果樹育種中,特別是在抗性育種中,單純依靠栽培品種的種質有很大的局限性。當少數栽培品種作為親本時,後代的抗性和適應性下降。野生物種在抗性和適應性的遺傳中具有穩定的遺傳傳遞能力。蘇聯果樹育種家米楚林(ивмичурин)在雜交育種中廣泛使用野生種作為親本。在櫻桃育種中,他利用野生稠李培育抗寒、抗病、高產的新品種。我國在抗寒葡萄育種中也利用山葡萄作為親本,培育出抗寒優質的新品種。野生種的適應性和抗性遺傳往往與劣果性狀相聯系,不能直接用於雜交第壹代,應采用其他方法(如回交)逐步改良品質。
經過人類馴化栽培的果樹,由於鳥獸傳播種子而在野外生長,然後又回到沒有人照料的自然條件下能夠獨立生存的境地,這就是所謂的逃逸或野生。它們不同於野生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