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拼音是:xǔhún。
如下:
1.許
許(拼音:xǔ、hǔ),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形聲字。古字形從言午聲。許的本義壹般認為是眾人***同用力時口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喊聲,表此義時讀hǔ;壹說本義為認可、答應。
許由答應引申指答應給予,讀xǔ。還引申為贊同、稱贊。“許”還有大概、大約之義。也作代詞,表示這樣、如此。在現代漢語裏,“許”還表示程度,如許多、許久等。“許”也是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也作姓氏。
2.文字源流
有人認為“許”字是個形聲字兼會意字,“言”字表示它的意義與聲音有關,右邊的午字實際上是杵的象形字。午兼有表音作用。古人舂米用杵臼,“許”就是人的雙手持杵用力舂米時口裏發出的呼聲,跟打夯時的號子差不多。
這就是“許”的本義,“許”用作這個意義時讀作hǔ。人們舂米時口呼號子,應聲手起杵落。許字的答應、應允意義,正是從呼聲與動作相應引申出來的。
壹個人答應某件事情,就說明他對這件事情是贊成的。所以“許”由本義答應引申為贊成、贊許,如三國誌·諸葛亮傳:“時人莫之許也。”意為當時沒有人贊許他。
許由贊許引申為期望,因為人們對所贊許的人或事物往往抱有期望,如陸遊《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古籍釋義
許,許可也。與也。聽也。亦州名,本為許國大嶽之胤,周武王伐紂所封,漢為潁川郡,周為許州。又姓,出高陽汝南,本自姜姓,炎帝之後,大嶽之胤,其後因封為氏。虛呂切。二。
聽言也。聽從之言也。耳與聲相入曰聽,引伸之凡順從曰聽。許或假為所,或假為禦。下武傳許,進也。即禦進也,東平王蒼正作“昭茲來禦”。又為鄦之叚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