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從政要學曾國藩
家訓堪稱典範,謀識謂之大家
壹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
壹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
中國百部國學經典之壹
傳播中華文明的經典著作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壹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壹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壹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壹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壹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壹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壹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生前身後,毀譽參半。曾國藩的成功,可以歸結為兩方面的因素:壹是其識人用人的本領,壹是其"內用黃老"的謀略。前者可見曾國藩留下的《冰鑒》,這在壹般人尚可了解、運用;後者則是《曾國藩家書》。
--《國學經典》
《曾國藩家書》是壹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是壹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是壹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歷,更是壹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
--著名學者 唐浩明
曾國藩已經是壹個離我們很遠的人,但他身上有民族和文化的負載。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於壹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而對於傳統,對話也許會比批判有效得多。現實的新的需求與傳統文化的持續對話,最有可能給傳統精神資源以新的解釋,從而賦予它全新的意義。閱讀《曾國藩家書》的必要性恐怕就在這裏。閱讀家書,正是與民族文化傳統的壹次對話,而解決現實的新的需求的機會,或者就蘊藏在現實與傳統的對話之中。
--著名學者 解璽璋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壹套《曾國藩家書》。
--國學大師 南懷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壹。青年時代的 *** 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
曾國藩的家書,***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壹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壹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壹艘輪船,開啟近代制造業的先聲;建立第壹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壹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壹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壹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第壹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其中之壹。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己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壹致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壹完人"。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壹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裏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壹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壹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壹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 *** )。他壹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壹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壹代"。 ?魏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