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四聖的最後壹位即真武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謂他乃“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壹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
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其《真武咒》曰:“幹元有將,頂戴三臺,披發圓象,真武威靈,助吾大道,龜蛇合影,身如山嶽,四氣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劍樹,手執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見吾為血,化為紫塵,魁罡正氣,是吾本身,天符通現,大保乾坤。”
自明代隨著民間對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與高漲,真武元帥後來又升格為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在民間幾乎成為與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為水神。王逸《九章懷句》雲:“天龜水神。”《後漢書·王梁傳》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鬥,鎮北方,主風雨。”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屬性,深受人們的信奉。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後之子。皇後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壹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玄武壹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遊》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註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禦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 玄天寶誥: 誌心皈命禮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 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其二)
至心皈命禮,
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壹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滌厄、安和身命、北極佑聖真武大元帥、玄天元聖仁威上帝、金闕化身、證果終劫濟苦天尊。
玄天報恩教主寶誥
誌心皈命禮。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父母懷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