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期間,全國高校調整,各高校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系撤銷。於是,除了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還有輔仁大學、北平研究院的壹些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國史方面的專家學者來到了研究部。中央民族大學研究部成為民族學和社會學最後的大本營,也是新中國最早的民族學教學和研究中心。這裏聚集了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民族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民族歷史學家,如潘光旦、吳文藻、溫鄂、楊承誌、翁杜鑒、費孝通、林、翦伯贊、吳、馮家聲等。當時費孝通先生是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分管研究部,也在研究部兼職。研究部由翁都健教授負責。研究室下設西北研究室(室主任馮家聲)、東北內蒙研究室(室主任翁杜堅兼)、西南研究室(室主任簡伯贊)、藏學研究室(室主任林)、中東南研究室(室主任潘光旦)和資料室(室主任)。後來成立了中國少數民族狀況教研室(室主任吳文藻),隸屬於中央。
研究部成立後,幫助政府組織並參與了壹系列重大活動。主要工作如下:
1.參與民族認同
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政府組織了許多慰問代表團到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慰問。費孝通先生曾以中央吊唁組副組長的身份前往少數民族地區。1953以來,針對我國部分民族情況不明的情況,抽調各單位人員對需要認定的民族進行實地調查。1953年8月至10年10月,研究部林、付樂歡、王福仁、陳、楚克圖赴呼倫貝爾進行達斡爾族民族認同調查。9月,1953、、胡、楊赴湘西進行土家族識別調查。1954年5月至10年5月,林、石、王福仁、黃淑萍、陳鳳仙、等。赴雲南進行民族認同調查。65438-0955,費孝通、宋叔華到貴州,對穿藍綠的人進行辨認和調查。上述調查對當時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起到了指導和示範作用。研究部門的許多學者在實地調查後提出了關於民族識別的意見,並發表了壹些有影響的著作。如費孝通的《少數民族研究》、傅樂煥的《達斡爾族的民族成分認定》、王明選的《湘西土家族調查》、潘光旦的《湘西北土家族與古巴人》、宋樹華等人的《撒拉族的歷史淵源》、青海土族互助的經濟生活》等。
2.參與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65438-0956,在全國人大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組織下,開始了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狀況調查。調查前,研究部專家起草了《社會性質調查參考大綱》,並向與會人員講解了社會史調查的基礎知識。研究部的許多成員參與了具體的調查工作,成為社會歷史調查組的骨幹。
3.編輯出版了民族問題翻譯叢書和中國民族問題研究文集。
65438-0954,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參事室開始編輯民族問題翻譯叢書,作為內部資料出版。1955由研究部編輯並向公眾發布。1958《民族問題翻譯叢書》更名為《民族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輯出版。1955年9月以來,研究部不定期出版《中國民族問題研究文集》,發表了許多對新中國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有影響的論文和調查報告。《民族問題翻譯叢書》和《中國民族問題研究文集》都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民族學和民族理論期刊,許多人開始學習和閱讀這兩本期刊。
4.其他研究和社會工作
研究部成立後,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理順民族關系、順利完成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當時國家制定民族政策、處理民族事務最重要的研究咨詢機構之壹。全國許多機關、團體和個人經常寫信,詢問民族問題,了解民族政策和知識。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還將各地的有關信件轉發給研究部,請有關同誌予以答復。在50年代初全國範圍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之前,研究部門曾多次派人到民族地區進行調查。如、宋叔華等人於1953年赴甘肅、青海考察土、藏傳佛教寺院。胡慶軍參與了走訪涼山彜族的工作;劉耀漢於1953年對哀牢山地區的民族進行了調查。除社會調查外,研究部門的學者還出版了壹系列重要的研究著作,如簡伯贊、吳恒等,他們閱讀了大量資料,編纂了《歷代各民族傳記》,中華書局出版。石、孫成、劉耀漢、周汝成、楊等。編制了《中緬邊境專題論文索引》,由研究部出版。此外,林、、宋樹華、王輔仁等還出版了《西藏社會概況》,馮家聲、程孫洛、穆等合編了《維吾爾史料匯編》。研究部的學者在從事研究工作的同時,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例如,林在1956年5月參加了蘇聯科學院召開的“全蘇聯民族學會議”。
5.最早招收民族學專業研究生
1956期間,研究部的壹部分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其中成立了新中國第壹個民族學專業,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是新中國最早培養民族學研究生的單位。研究部門本身繼續從事民族學和其他研究工作。65438-0957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學研究所(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前身)成立。研究院於6月23日正式成立,1958,其基本團隊由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成員組成。
6.反右運動與文革中的研究部門
1957“反右”運動開始後,研究部受到很大沖擊。研究部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領域的第壹代學術帶頭人吳文藻、潘光旦、楊承誌,第二代學者費孝通、李友益都被打成右派。他們的研究成果被批判為“資產階級民族學”。特別是“文革”期間,研究部門幾乎所有學者都經歷了“五七幹校”的“洗禮”,民族學的研究和教學都中斷了,尤其是那些被打成右派的學者受到迫害,潘光旦先生在“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
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了編纂中國少數民族概況,編纂有關邊疆和民族的研究資料,把在幹校工作的研究部門的部分工作人員調回學校,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室。吳文藻、費孝通、、匡平章、負責編纂,宋樹華、石、王輔仁、、陳鳳仙、、黃淑萍負責編纂各民族概況。1974至65438+2月,以研究室名義出版《中國少數民族概況》(征求意見稿,第* * *卷12期),編輯出版內部刊物《民族問題摘譯》(第13期)。
(B)民族研究所和民族研究系
1980中央民族大學研究部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林先生任所長,開始招收第壹屆民族學專業本科生;20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率先授予民族學、民族史碩士、博士學位,開始招收民族學、民族史、世界民族等專業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為開展學術交流,展示民族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自1981起,民族研究所陸續出版民族研究論文集,共七集(第七集更名為《民族、宗教、歷史與文化》)。
1983年,在民族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第壹個民族系。林和王輔仁先生先後擔任部門負責人。1985為適應國家創建民族博物館的需要,民族學專業增設了民族文物與博物館專業,並招收該專業本科生。65438-0986民族研究系與民族研究所合並,建立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流動站的完整的四級人才培養體系。1988期間,國家教委確認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這是當時中央民族大學唯壹的國家重點學科。
(3)民族學研究所和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1993年,經國家民委批準,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藏學系、博物館、民族理論與政策教育部、巖畫研究中心共同組建民族學研究所,於1994年正式掛牌。該研究所的領導和演變如下:
1994-1996
院長:宋淑華,
副校長:(常務)、安本(我校黨委副書記)、楊。
黨委書記:白振生
副書記:楊峰
1996-2000
院長:楊
副校長:昂本(我校黨委副書記),金黨總支書記:。
副書記:楊峰、吳曉燕
2000-2011年
(更名為民族學和社會學學院)
院長:楊
副會長:金、陳昌平(2000-2002)、張海洋(2002-2004)。
職員:吳曉燕
副書記:劉明新
(鮑誌明2004年任副總裁)
2011年-今天
迪安:丁洪
副總裁:蘇發祥、戴成平
職員:劉明欣
副書記:胡華政
1997期間,人類學碩士、博士學位獲得教育部批準,研究所開始招收本專業博士生。同年,我們開始在教育部網站上對全國高校的專業進行評估,民族學專業被評為全國高校第壹,並壹直保留至今。
2000年,民族學研究所更名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楊任院長,任黨總支書記。同時成立社會學系,恢復社會學專業,2001開始招收本專業本科生。2005年,民族社會學博士點經教育部學位辦批準,開始招收博士生。同時還有社會學壹級碩士,社會工作本科專業。通過學科資源的整合,民族學、社會學、博物館學都在壹定程度上增強了實力。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設有民族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三個博士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博物館學五個碩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