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詞為此調名篇,被譽為“窮塞主之詞”,詞風豪健而又悲慨,最能體現此調特色。
詞是壹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壹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詞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1.每首詞都有壹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壹般來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而詞調與題目用“·”隔開,或者還寫上壹段小序。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並且各不相同。
2.詞壹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壹首詞有的只分壹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分片是由於樂譜的規定,是因為音樂已經唱完了壹遍。片與片之間(或闋與闋之間)的關系,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壹首詞分成數片,就是由幾段音樂合成完整的壹曲。
3.壹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壹定的格式(壹般上下闋(片)像對聯壹樣相對)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長短句也是詞的別稱。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6.詞有時會不符合上述規律,因為早期是和著曲子寫的,因此它最註重的還是與曲的配合。(蒙元時期,詞與曲是兩相和的,因為元曲與詞差不多,只是曲沒有闕,詞有闕。)
7.壹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8.字聲配合更嚴密。詞的字聲組織基本上和近體詩相近似,但變化很多,而且有些詞調還須分辨四聲和陰陽。作詞要審音用字,以文字的聲調來配合樂譜的聲調。在音樂吃緊的地方更須嚴辨字聲,以求協律和美聽。
起源
詞始於南梁,形成於唐代,五代十國後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闋。”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裏巷之曲。”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裏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壹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令。只有註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壹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崇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溫庭筠,文學史上第壹個大力填詞的作家,存世約七十首。題材狹窄,以綺閨閣為主,開詞為艷科的先河。風格綺麗婉約。在詞發展史上有壹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後主被俘虜之後的詞作則開拓壹個新的深沈的藝術境界,給後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詞是壹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是唐宋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壹。唐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唐宋文學的壹個光輝成就。
唐宋詞和前代的樂府詩有著歷史的繼承關系,但在內容、形式,風格以及表現手法等方面又有著顯著的差別。它不是直接從前代的樂府詩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它完全是當時壹種新興的歌詩,在各方面保有自己的特點,並從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立的傳統。它在音樂上是和前代的樂府詩屬於不同的系統。
詞於宋代達到頂峰後,在元明時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後,在清代重新進入發展狀態。在文學史上,詞以其特有的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錯綜變化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法以及所抒發的濃烈深摯的感情,成為壹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學體裁。詞是晚唐民間新興的壹種歌詩,即唱辭。在晚唐,西域的胡樂,特別是龜茲樂,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家相融合,產生了壹種新的音樂——燕樂。燕樂曲調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後來詞的鼻祖,當時叫做“曲子詞”。唐代的燕樂歌辭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壹個顯著的特點,即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創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片,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壹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後,眾多文人用這種制辭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新體歌辭,就是後來通常所稱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