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官回國後編纂了《真臘風土誌》,詳細記錄了在當地都城的皇室、風土人情、行程和所走的路,極具地理記錄價值。這本書在元武宗之後至少四年才完成。全文約8500字,分為41節。
真蠟的評價10到13世紀是文明最燦爛的時代,稱為“吳哥時代”。但是後來變成了暹羅的領土,真正的蠟像這個時候好像不存在了,那麽元朝的歷史呢?外國傳記中沒有這個地方的記載。因此,鎮賚地方風俗的記載可以彌補元朝歷史的不足,也是其13世紀交通和貿易的重要史料。
柬埔寨上面的古史僅限於傳說,這也有賴於中國史書的記載。自東漢開始,中國國情逐漸南傳,對中南半島逐漸有了認識。比如三國時的朱穎,康泰到阜南、臨猗宣國威,後來又寫了《阜南異物錄》、《阜南故事》,這是最早的關於真蠟的記載,但早已失傳。但這本書詳細記錄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山川情況和人們的生活。因此,對了解其古代歷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此外,由於當地氣候潮濕溫暖,文物容易腐爛,戰亂頻繁,土地變化不定。除出土銘文外,文字記載少,文物易流失。因此,這本書提供了它的古地理資料,補充了它的歷史短板,成為它與中國交往的歷史見證。
周大官到訪的真臘都城吳哥窟,被暹羅入侵,最終成為壹片廢墟,無人知曉它的存在。19世紀初,這本書被歐洲人勒穆沙翻譯成法文,激起了人們尋找遺跡的欲望,從而影響了許多歐洲人來到東方,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而且周大官對其地理有細致的觀察。比如《總序》記載了寧波到詹城的路線,詳細記載了港口、水路、城市、裏程。這加強了中外交流,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歷代更替,中國人都流向了其他地方。他的使命為元代鎮賚華僑的遷徙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而且這本書詳細記錄了當地的語言、風俗、貿易,對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有相當大的影響和參考價值。在過去歐洲人寫的書裏,錯誤地說是19世紀漂浮稻傳入東南亞,或者說是外國人為當地窮人種植的。但據書上說,在他宣真蠟之前,浮米已經遍布當地。所以這本書糾正了歷史上很多錯誤的記載,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相關文獻(元)周大觀:《鎮賚風土筆記》,夏乃校訂本,中華書局,1981。
夏乃:校對員序言,見《貞拉風土筆記》,中華書局,1981。
陳正湘:真蠟記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