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佛道儒(偏頗片言)

關於佛道儒(偏頗片言)

儒家是以自我的約束為基本,《大學》中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們經常只註意到最後修、齊、治、平那幾句,卻忘記了開始就說到的格物而後至知,達到心正。具體怎麽體現呢: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沒有自我的心的修養,是不能培養出真正的為民為國的奉獻的。人要明白正確高尚的道義,要明白自己對他人的責任,人的意義在於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就是儒家乃至後來理學的中心思想。

道家思維以順應規律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其特點是靜,其工作是疏導,是非常客觀地思索著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講要復歸於嬰孩,返樸,無為,莊子講要齊物、自然。這個道,所尋找的是如何認同客觀世界,如何把復雜變為樸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服從現實和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道家不是說“不作為”,而是說“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什麽都不做,什麽都放棄,而是說按規律、按邏輯自然發展和變化,不去強求。道為德之基,德為道之用,德的基礎在於自己能夠建立起對宇宙、對人生的種種認識思考,尋找發現認識出壹種客觀和真實的內涵真理,也就是古人所謂的“道”,由這個方向這個思路的開始,而漸漸改變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看法。

諸佛的教導不是讓我們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以智慧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尋找中道的解決方式。做好我們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維去發現和分析乃至解決,則是我們自己的覺醒、覺察而後最終覺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自凈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煩惱,但不是讓我們脫離社會。只有正確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為,就不會有煩惱產生。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我們做事稀松,而是要我們知道什麽是“妄”,什麽是“實”。該做的工作壹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壹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我們知道什麽是正確的行為,什麽是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智慧。

這樣對比,就可以知道,壹切法皆是心法,壹切分別即是分別自心,宗派的區別不是對錯矛盾的區分,而是適宜不同環境不同個體的方法區分,其內涵本質上都是自我的認識和約束,信仰宗教不是信仰神鬼儀式和故事,而是信仰其中指引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只要善於理解和把握,壹切法都平等無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