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150—219),名機,字仲景,東漢偉大的醫學家,河南鄧縣穰東鎮人。仲景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漢靈帝時,被舉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仲景嘆慕扁鵲的醫才,痛恨世人忽視醫學,追求名利,竟逐權勢的習俗。於是他決心拋棄仕途,走上學醫之路。
東漢末年,正是戰亂災害頻頻發生的時代,瘟疫也廣泛流行。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桀、徐幹、阮璃、應場、劉楨)竟有5人死於瘟疫。連張仲景家族的200多人中,在建安年間也死了2/3,傷寒占7/10。這給張仲景很大的打擊,殘酷的事實迫使他專心致力於醫學。他壹方面勤求古訓,認真鉆研《素問》《九卷》《八十二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醫學著作,吸收前人遺產;另壹方面博采眾方,廣泛搜集整理民間流傳的經驗藥方,在臨床實踐中加以運用和檢驗。經過幾十年的艱辛努力,在晚年終於完成了《傷寒雜病論》這壹醫學巨著。
但《傷寒雜病論》著成後不久就散失了,壹直到晉朝,壹個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了這本書。但是此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看著這本書越來越興奮,十分想知道這是什麽書。於是就利用太醫令的身份,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終於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但《例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還沒有找到。對於王叔和的功勞,清代名醫徐大椿曾這樣評價道:“茍無叔和,焉有此書”。
到了宋代,宋仁宗時,壹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裏發現了壹本“蠹簡”,即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壹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是論述雜病的。後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它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道是張仲景所著,於是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
《傷寒雜病論》***16卷,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後編輯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傷寒論》***10卷、22篇,397法、113方、論述了外感熱病“傷寒”的病理、診斷、治療和用藥。確立了“辨證施治”規律;《金匱要略》***15卷、25篇、139條、262方,對臟腑、經絡、內科雜病、外科、婦產、兒科等疾病分類,對病因病機的診斷和防治等進行了論述。《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訂和發行,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訂本。除重復的藥方外,兩本書***載藥方269個,使用藥物214味,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這兩本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
張仲景把包括多種傳染病在內的壹切外感發熱病通稱為“傷寒”,創造性地提出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的“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確立了理、方、法、藥相結合的理論體系,為中醫學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至今,“辨證論治”仍是中醫診斷治療的核心部分。
為了作出正確診斷,他還提出“八綱”(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其中又以陰陽作為總綱,凡寒癥、虛癥、裏癥壹般是陰病;凡熱癥、實癥、表癥壹般是陽病。他把這種通過“四診”(望、聞、問、切)得來的病人各方面的表現加以綜合、歸納、分析、辨認,從而作出正確判斷,就是所謂“辨證”。辨證就是綜合全部癥狀,認清疾病的本質;論治是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療。張仲景總結以前的經驗,根據不同的病人、病情、氣候、地理條件,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頭痛是癥狀,但並不能表明病因,需經四診(望、聞、問、切)集中全部癥狀。有頭痛、惡心、鼻塞、清涕、脈浮、無汗,經過八綱(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辨癥,得出結論是外感風寒表癥。據此立法為辛溫解表。如,南方夏天氣候熱,就少用熱性藥,北方冬天氣候冷,就多用溫熱類的藥。
他還總結出了驅邪與扶正兩大治療原則以及汗、吐、下、合、溫、清、補、消8種治療方法,即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於上用吐法;邪實於裏用下法;邪在半表半裏用合法;寒癥冷地用溫法;熱癥暑季用清法;虛癥用補法;積滯腫塊用消法。這種針對不同情況的靈活用藥的原則就是中醫的辨證論治。有的方法漢以前就有人使用,經張仲景的總結而確立起來,並成為以後中醫遵循的治療原則。
在處方用藥方面,《傷寒雜病論》***載藥方375種,使用藥物214種。張仲景大膽創新,調制了不少新的復合方劑,大大發展了方劑學。現在中醫臨床上不少常用方劑都是由其方劑加減變化而來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壹: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傷寒雜病論》是後世業醫者必修的經典著作,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贊譽有加,至今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壹,仍是中醫學習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