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3篇)
當仔細品讀壹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壹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壹篇讀後感好好記錄壹下了。那麽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麽寫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2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後感2000字1
中國人對蘇東坡的喜愛程度,林語堂概括的最為精準,“壹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蘇東坡傳》,是壹個才子為另壹個才子所作的傳記。可以說,蘇東坡是林語堂的偶像,是林語堂的隔代知音,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欣賞、仰慕,最終凝結成了這部傳記名著。《蘇東坡傳》以蘇東坡成長軌跡為線索,分為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四卷,考據嚴謹,事例翔實,語言生動幽默,仿若林語堂穿越了時空,隱身於蘇東坡身側,壹壹記錄著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樂而成文。同時,這部中國古代名人傳記的寫法有別於他,林語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國門,作品以英文寫就,目標受眾是西方讀者,後由學者張振玉譯為中文,堪屬名著名譯,讀時別有壹番趣味。林語堂是了解蘇東坡的,旅居海外之時,身邊相伴的是有關蘇東坡的以及蘇東坡著的珍本古籍,壹天天的精神交流,壹次次的心靈對話,神交已久,經典傳記順理成章壹氣呵成。蘇東坡曠達、豪邁、灑脫,林語堂的筆調也是輕快的,即便是蘇東坡跌至仕途低谷,傳記的筆觸也不曾灰暗。
蘇東坡天賦才氣。“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此語為當時雜記記述,由此可見東坡才氣地位。蘇東坡說,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稱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我壹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林語堂也道,傑作之所以成為傑作,必然具有壹種我們稱之為發自肺腑的“真純”,還在於文學所給予讀者的快樂上,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壹個特點。東坡創作時自得其樂,其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也帶給我們太多的愉悅和歡樂。
蘇東坡處世曠達。東坡壹生的宦海生涯,幾遭貶謫,飽經憂患拂逆,均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古今中外,與其相似之人可以說再難找到第二個。在貶謫期間,東坡仍開鑿湖泊河道、治水築堤,關心千裏荒旱、流離餓殍。在政治上,他從不站隊,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不移,所以他壹生政壇坎坷不達也就不足詫異了。蘇東坡處世“對事不對人”,他會因事發怒,卻不會恨人,聽聞自己的仕途克星章被貶謫的消息時,他寫信對雙方的親戚黃實說:“子厚得雷,為之驚嘆彌日。海康地雖遠,無甚瘴。舍弟居之壹年,甚安穩。望以此開譬太夫人也。”此種襟懷,正如他對子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壹個不是好人。”
蘇東坡情深義重。東坡對生命中的四位女性用情至深。初戀系其堂妹,慈孝溫文,因二人同姓聯姻無望,至晚年流放在外,聽聞堂妹逝世,東坡“心如刀割”;流放歸來途經堂妹墳塋所在,雖身染重病仍掙紮到墳前致祭,第二天,尚面壁而臥抽搐哭泣。發妻王弗聰明能幹,務實際、明利害,有知人之明,東坡事事多聽從妻子,可惜王弗二十六歲病逝,妻死後十周年,東坡作詞《江城子》悼念,其詞淒艷感人: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妻亡三年多後,東坡續弦王閏之,閏之系王弗堂妹,秉性柔和,遇事順隨,壹直和丈夫同甘***苦,東坡誓言生則同室,死則同穴,閏之死,東坡親寫祭文,十年後,子由將她與東坡合葬。東坡貶謫黃州期間,收朝雲為妾,朝雲聰明活潑有生氣,是東坡的紅顏知己,據傳,東坡曾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有說“壹肚子墨水”,有說“壹肚子漂亮詩文”,東坡都搖頭說“不是”,最後朝雲說“妳是壹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遂大笑。東坡對弟弟子由的深情也非比尋常,在宦海浮沈的順逆榮枯過程中兄弟手足情深,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於夢寐之間,寫詩互相寄贈以通音信,因為子由,蘇東坡寫出了那首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蘇東坡幽默達觀。東坡壹生窮達多變,卻容易接受哲學達觀思想的安慰,自謂陶潛是其前身,與自然渾融壹體,寧靜滿足。被貶黃州期間,曾於雪堂墻上門上寫下“警言”:出輿入輦,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後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卻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最能體現其達觀人生哲學的,應是他貶謫到海南的日記: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淒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譬如註水於地,小草浮其上,壹蟻抱草葉求活。已而水幹,遇他蟻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見爾!”小蟻豈知瞬間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與諸友人小飲後記之。
人生的況味,總能在某篇東坡詩文中尋就。傳言蘇東坡是文曲星轉世,每當仰望星空,我都願意相信星宿也有輪回,譬如東坡愛好陶潛詩,林語堂直言偏愛蘇東坡,他們所偏愛的都是他們隔代的知己,是文曲星壹次次的轉世為人,如今離世經年的大文豪們已化身天幕上的星辰,調皮的註視著壹代壹代的後人,在他們作品的營養下,走出迷茫,走過仿徨,成就最好的自己。
《蘇東坡傳》讀後感2000字2再次購買《蘇東坡傳》,是網上看到推薦書目後。然後還是麻煩兄弟,網上購買。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是壹部很好的歷史人物傳記,同時又是壹部傑出的文學作品。通過這本書,我清楚地了解了蘇東坡這位偉大人物的壹生全貌,而作者在字裏行間裏透射出的灑脫、超然以及慈悲的情懷,非常完好地詮釋了蘇東坡的性格和精神境界——我認為林語堂的文筆非常適合描繪蘇東坡這個人,因此本書不但是傳記,甚至可以當做文筆優美的小說來讀。
好事多磨。本應快遞公司送到家的書,卻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齲而他那幾天工作又特別忙碌,讓市裏的壹位朋友去齲朋友取書後又去了外地。等朋友從外地回來把書送到家的時候,已是十多天後。
當時正在讀也是讓兄弟買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大家的作品,與以往看的書有明顯的不同。高屋建瓴,學貫中西,深入淺出是什麽樣子,從書中終於大致了解。遺憾的是書中許多都是摘錄論語等的章節,才疏學淺的我,應該能看懂實在卻看不太懂。於是轉換戰場,捧起了《蘇東坡傳》。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壹樣,大家的作品,讀之味道的確不壹樣。
這是壹本作者用英語寫就而通過譯者翻譯成漢語的書。而書的主人公卻近千年前的很中國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對於林語堂這樣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為是英文寫作,大概作者考慮到讀者以西方人居多,於是在寫作過程中,他盡可能的少寫有關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蘇東坡、蘇轍等與西方作家的比喻,對於好的詩詞與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較,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寬闊的文學視野。
對於書中人物蘇東坡的喜愛,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舉家搬遷轉輾的過程中,都把有關收集到的蘇東坡的資料帶著,壹直計劃著要寫壹部蘇東坡傳。而對於資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壹般人所能達到的。其實,作者說,在書房中,有居室中有這樣的壹位詩人,畫家,哲學家陪伴自己,將是多麽幸福的事。於是我想,因為自己的最終購得這本《蘇東坡傳》,這本書也將進入我的書房,那麽,我是擁有林語堂那種與智者相鄰的快樂了!
閱讀這本書,對於宋朝那個歷史時期的那場戰爭,終於有所明白。而對於王安石的變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變法都能夠如計劃那樣都是朝著好的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變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許這樣的改變的確能夠使國家國庫充裕起來。可是,破壞的卻是廣大老百姓的利益。於是,蘇東坡的壹生,就永遠地被卷入了王安石變法的另壹面,建議皇帝破除新法,讓老百姓過上原本的應有的還算有家的生活。
因為變法,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蘇子由等那麽多的誌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領導的變法派而打擊。而兩派的鬥爭,真的是六十年風水輪流轉,不是這方人士遭貶,就是那方的人員被流放,這樣的鬥爭,何時是休?好在那個朝代的皇太後都是壹些有惠眼的女性,雖然他已經看破壹切,希望自己如陶潛壹樣寄情於田園,讓蘇東坡終於在人生過程中有壹段那麽輝煌的時光。為朝代,為百姓,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進有益言。
蘇東坡的壹生,其實到過許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黃州等,甚至,他把他年老後安居的地方選擇在宜興,由這些地理位置來看,蘇東坡還真與大家很近呢。說不定在宜興的某壹處遊玩時,也是近千年前蘇東坡看中的歸隱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蘇堤,原來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發現西湖中有壹種水草,破壞了湖中的水質,影響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飲水。於是帶領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無處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為這些水草找到合適放置的地方,同時還可以方便人們在西湖的出行。真是壹舉兩得的好舉措。
然而這樣的好事,在壹些奸臣的眼中卻成了蘇東坡醉心風景的證據。
壹輩子做官,蘇東坡後悔嗎?我想大概是有點的。有多少次,到壹個地方,當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長期在此居住時,壹紙皇恩聖旨到。於是,他不得不繼續遷移,就如候鳥壹樣。只是到哪裏,自己是沒有決定權的。而有時候,到哪裏怎麽走,水路不審陸路,還得向皇上申請,真是想不到,那個時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
應該是蘇東坡不是政治鬥爭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鬥爭其結局必定是兩敗俱傷。年老體弱之時,他還被貶到瓊州,那個野蠻之地去生活,而此時妻子都已先後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壹個兒子,而當他最終獲釋可以回到他選擇的安居地方可以歸隱時,他的身體卻不再給也機會了。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壹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蘇東坡傳》讀後感2000字3誠如楊絳先生讀《圍城》時所說,這本書我也是錙銖積累的讀完,頗覺文字平實清新,而由此回憶蘇東坡的壹生,便覺如壹卷鴻篇巨制的畫作,徐徐展開,讓人為之傾倒,為之敬佩,華麗而不妖嬈,恢弘卻也質樸。
記得在網上讀到過壹句話:願妳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而後又偶然讀至壹句詩: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忽覺異曲同工之妙。急切的查來,會心壹笑,哦!是蘇軾的'!似乎也只能是蘇軾的。
此書由林語堂先生所著,從蘇東坡的出生講起,描繪了他的壹生。他是本書的靈魂,這毫不言過,作者在書中也說到“蘇東坡自有其迷人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麗芬芳之在花朵”而他的魔力自我看來該是時時的樂觀,對真的無限追求,壹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親射虎看孫郎的豪情壯誌,但又有歷盡千帆時的心靜如水,不思量,自難忘的淒婉,他似乎是說不完的,他的豐富,他的飽滿,他的復雜,他的單純,他的學富五車,他是這世間不可無壹難能有二的存在,他壹生追求著真善美,甚至有著飛蛾撲火般驚心動魄,或許正是這樣,在這個需要我們三思而後行的世界,才如此狂熱的熱愛他,珍視他,追逐他。
蘇東坡如今的家喻戶曉,大多來自於詩文,而我看來,他的文章貴在壹個“恰”字。何為恰,“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不多不少,剛剛好。蘇軾的文章正是如此,他從不會像而今的我們壹樣,伏在案頭不知如何下筆,半天寫不出來個題目,苦思冥想憋出幾百字來交了了事。他從來都是行雲流水,行至心頭壹亮之處,便筆走龍蛇壹作,適逢其會,猝不及防。文章練達,立意深刻,壹字不多,壹字不少,讓人讀之朗朗上口,眼前壹亮,頗有勝讀十年書之感,而又絕不晦澀難懂,這便是文章之恰。如《赤壁賦》中最後壹句“不知東方之既白。”全然寫出蘇子之率真任性灑脫之天性,而“不知”二字又描繪出他物我兩忘之崇高境界。文章戛然而止,又怎會不讓人瞬間悟其所旨,大汗淋漓,拍手稱快!
而“恰”之來源除了文章排布之巧妙與拿捏之感外,更重要的,是要與文章內容產生極其深刻之***鳴,妳對它有獨到的見解,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只是簡單的喜愛,妳要想寫它,願意寫它,有壹種極其強烈的感覺告訴妳:快,快把它記下來,寫出妳內心的想法,快!於是,妳寫出壹篇文章,妳想妳所想,記妳所記,就算文字並不華麗優美,但這時妳已經贏了,因為樸實無華的真情實感總比虛無空洞的修辭麗藻要好得多。有些文章使人讀來美則美矣,毫無心意,便是此因罷了。
蘇東坡之偉大,更在於其思想的高度與其遠見卓識。同在壹葉扁舟之上,***遇人生之磨難,凡人只能感其生命之渺小短暫,蘇子卻能跳脫孤舟,跳脫赤壁,跳脫人生,站在宇宙之外悟出:世間萬物,皆為永恒。如此大家,怎能不讓人佩服!而對於王安石之變,大多人認為蘇軾在其中充當了所謂保守派,其實不然,正因為其思想的不保守,使得他看得更遠,才促成了他行為上的保守。在王安石變法的壹開始,他便看出王安石心中充斥的極權主義,他壹上臺,便開始清除異己,他的新法,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似乎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從未站在國家與人民的角度去思考,蘇軾意識到了這壹點,他知道這樣的變法不會成功,更會危及國之根本。他的赤子之心讓他成為了世間萬民的辯護人,於是這位百姓的辯護人便毅然站到了王安石的對立面,甚至於他賴以生存的朝廷的對立面,與世間萬千蕓蕓眾生***進退。
韶光滑過指尖,他人生最輝煌,最偉大的時刻到來了。在人生中還有比幸福和成功更重要的,就是淩駕於壹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這在他經歷王安石變法後被貶至黃州的歲月裏充分體現了出來。他不再是蘇軾,而是那個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東坡居士。他站在田間,頭戴鬥笠,手扶犁耙,擊牛角而吟詠,他開始誦讀佛經,修煉瑜伽,他不再理會世間浮躁,官場紛雜,若為官壹方,便造福壹方,他真正的平靜下來了,那種由心靈發出的平和安寧,使他開始探尋生命的真諦,開始擁有真正廣大的胸襟,開始真正的寵辱不驚,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他在貶謫惠州時寫道: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壹首好詩,要書裙帶。如此平靜豁達,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即使遠貶海南,也能與美女笑談“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這是對他人生最美好的定義,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也許我們都想做壹個蘇東坡那樣的人,而在我們如今看來,至少在我們現存的社會體制下,又有些理想主義化。他天資聰穎,身陷紅塵,卻又遺世獨立,他將本該官場紛雜的壹生活成了壹首詩,我們也許做不到,但我們可以做壹個“蘇東坡式”的人,我們學他的行文流水,樂觀曠達,學他的赤子之心,崇尚真善,更有他的敏而好學,孜孜不倦。我相信這個過程是很美好的,是壹種全身心的焚香沐浴似的虔誠與洗禮,因為這世間在沒有比向著美好出發更美好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