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誠信的古籍闡述

誠信的古籍闡述

古籍中,對誠信之道的論述頗多,現摘其要者加以闡述。

「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詩經·鄭風·揚之水》)

·無誠信品德的人說的話,人是不應當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須做誠實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規,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誠實而有證據,所以怨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無根據,所以遭致怨禍。要求人說話要誠實、要有根據,切忌無實事根據的胡言亂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論語·學而》)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論語·述而》)

·孔子教導學生時,提倡「文」(即為《詩》、《書》、《禮》、《樂》等典籍),「行」、「忠」、「信」並重,希望學生能做到博學多聞(文)、敦品勵行(行)、盡忠職守(忠)、誠實不欺(信),把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才能做壹名德才兼備的人。

「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戴聖編《禮記·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為寶,而以「忠信」為寶。可見,儒者是把「忠信」作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法寶。

「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大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強國》)

·古代聖王禹、湯,循義講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所以,作為國君壹定要慎禮義、講忠信,然後才能治國。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證明誠信是治國之本。

「或問信,曰:『不食其言』。」(揚雄《法言·重黎》)

·所謂信實,就是指不違背和忘記自己的諾言,壹定要信守承諾,說到做到,言行壹致。

「信者,誠也,專壹不移也。」(班固《白虎通義·性情·論五性六情》)

·從壹定意義上,信就是誠,誠就是信,二者相通,基本內涵都是真實無欺。無論說話做事,都是誠實可信的。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周子全書·通書·誠下》)

·誠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是人的各種善行的根源。可見,「誠」在儒家道德體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無偽而已。」(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壹》)

·所謂「信」,就是無「偽」意思。既不說假話,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壹切言行皆以誠實為本,排除壹切虛偽、虛假。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

·「誠信」是人的法寶,因為「國保於民,民保於信」。君無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則不能守國。所以古代聖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鄰。善治國者,不欺其民;善齊家者,不欺其親。可見,信在治國齊家中是何等重要。

「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黃宗羲《孟子師說·卷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誠信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壹,只有人具有誠信美德,而禽獸則是不講誠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質私欲而不講誠信,就是失人性的禽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