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等。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除被稱為中國外,還有許多別稱。今天讓我們壹起透過詩人的精美詩文,了解壹下祖國的別稱。
九州:
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臺州、濟州、薄州、陽州、。此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城、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清代著名詩人龔自珍過江蘇鎮江時,寫下:“九州生氣侍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投,不拘壹格降人才。”曾為毛澤東主席在文章中引用,流傳甚廣,詩中“九州”即中國。
華夏
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壹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唐代詩人杜牧曾有詩雲:“位極乾坤三事貴,謗興華夏壹夫冤”(全唐詩卷526-6《聞開江相國宋下世二首卷》),詩中的“華夏”即中國。
神州
古書《史記?孟子茍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唐代詩劉禹錫詩雲:“何況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馬好狂時”(全唐詩卷361-32《酬皇甫十少尹暮秋久雨喜晴有懷見示》)。詩中“神州”即為中國別稱。
中華
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壹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詩人賈島詩雲:“東海幾年別,中華此日還。”(全唐詩卷573-84《送褚山人歸日本》)詩人把中國稱為“中華”。
此外中國還被稱為“禹域”、“中夏”、“中州”、“四海”等。
古代中國的別稱,除了九州之外,還有十二種稱呼,五種含義
在周代的文獻裏,中國壹詞有五種不同含義:壹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疆域。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五指諸夏或漢族居住和建立的國家。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而把北朝叫作“索虜”;北朝也自稱中國,反過來把南朝罵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處於對立狀態,所以他們都自稱中國,且彼此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的說,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的中國範圍,而且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如:漢朝的國號為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朝與外國簽訂賣國條約時簽署的國名是大清。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新中國建立後,從此“中國”壹詞便作為中華人民***和國的簡稱。而且,現在世界上只有壹個中國,那就是中華人民***和國,首都在北京。當然,鑒於中國歷史悠久,所以它還有很多別稱。
(壹)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中《孟子荀卿列傳》,而且其中提到過戰國時的鄒衍的言論。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是赤縣,或叫作神州。
(二)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之意。對華的解釋,壹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另壹種說法是:周朝人喜歡紅色的艷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稱作華;還有壹種說法:華是由我國古代華夏省略而來。
(三)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為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註解上說,諸朱既中國也。”
(四)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國家叫中國。秦統壹六國後,疆域中囊括了漢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既“中國”,華即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渥詩中曾寫道,“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從此點看出,此時的中國人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五)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是大禹之子啟建立的夏王朝。《史記》中《夏本紀》記載“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六)華夏,商朝時,其國力強大且人口眾多,所以商人將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壹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商朝本是屬於東夷部落驅逐夏王而得天下,當時華夏族的人口仍然占了大部分,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七)諸夏類似諸華。
(八)中夏、方夏、函夏,這三者都是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解釋道:“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此後,“中夏”既指“中國”。函夏,《後漢書》解釋道“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
(九)禹城、禹跡、禹甸,對於大禹治水,可謂是家喻戶曉。相傳為了盡快治理水患,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所以後世為感念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就將中國稱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布全國)、禹甸(甸指“治理”的意思)
(十)九州,這個詞想必是最熟悉的。相傳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而劃定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荊州,揚州,涼州,雍州,徐州,豫州。所以後世將中國稱為九州。《淮南子》又記載中國古代設置了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弇(yan)州、冀州、臺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壹詞又衍生了了許多詞語:九域、九有、九土、九區、九牧。所以,宋代繪制的《九域圖》即指中國。
(十壹)八州,《漢書》中《許皇後傳》說,“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十二)海內,辭源中“四海”壹詞的註釋: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為大海,所以就將中國成為海內,將外國稱為海外。
當然,這時中國人對自己的稱呼。與中國歷代王朝同時存在於世界上的還有其他不同的王朝,例如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即:“東方屬震,日出東方,故雲震旦。”漢朝時,因為其與匈奴多年交兵,匈奴人多稱漢朝為“漢”。同時,漢武帝打通了河西走廊後,內地的絲綢等商品廣泛傳播於羅馬,所以羅馬人又稱中國為“塞裏斯”,即“絲國”之意。
到了公元907年契丹建國時,因為契丹作為壹個強盛的遊牧部落而與西方曾有頻繁聯絡,所以當時中國又被稱作“契丹”,現在俄語中對中國的稱呼即使從“契丹”壹詞中音譯過來的。到了近代,中國又被那位面積不過37.8萬平方公裏,且常年地震的島國稱為“支那”。
“中國”壹詞之本義考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壹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壹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中國”壹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中國”壹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壹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遊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壹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壹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壹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壹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壹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中國”壹詞別名考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壹帶,《三國誌》裴註中最早出現了“中華”壹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雲:“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壹,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範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壹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壹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壹分之壹。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壹種假說,但“神州”之名壹直沿用到今天。
世界文化中的“中國”名稱考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絲綢”的“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茶”。
俄羅斯將中國叫“契丹”,顯然另有來源。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武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而當時剛剛興起於東歐平原的俄羅斯人,初聞東方惟有契丹,故稱中國為“契丹”,並沿用至今。
中華人民***和國
中華人民***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徽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首都北京,是壹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同組成的統壹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臺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壹,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世界遺產數量全球領先。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56年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此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行改革開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2020年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71]。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被認為是潛在超級大國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