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藏的編纂歷史

道藏的編纂歷史

雖然《道藏》這壹名稱出現得較晚,但將道書收集整理,編成叢書,從東晉就已經開始。甚至道家載先秦兩漢就有收集整理。壹般認為,第壹部《道藏》的編撰,是東晉的“鄭隱藏書”。鄭隱是東晉大道士葛洪的老師,葛洪在《抱樸子·遐覽》介紹並著錄了其師鄭隱的藏書。鄭隱***收集道書261種,1299卷。這在當時是壹個很大的數目。葛洪將“鄭隱藏書”分為“道經”與“諸符”兩大類。近代陳國符先生將它們分為服餌、煉養、符圖和算律四類。可見這些道書大多與科學技術有關。

除“鄭隱藏書”外,歷代《道藏》的編修大都是在政府的主持下進行的。南北朝時期是道書撰著最多的時期,這壹時期道書的匯集整理也十分頻繁。劉宋時道士陸修靜得到宋明帝的支持,廣羅各地道經,編成《三洞經書》,並撰《三洞經書目錄》。《三洞經書》大約收集道書1228卷左右。陸修靜還確立了道書的“三洞四輔”分類法,這壹分類法在後世的《道藏》編撰中壹直被使用。《三洞經書目錄》早已亡佚,但據北周甄鸞《笑道論》所雲,其中著錄的道書多為經書、藥方、符圖。梁代孟法師編成《玉緯七部經書》,收集道書的數目不詳,但不會少於陸修靜的《三洞經書》。北周武帝崇道,建有玄都觀,收集道經甚富。當時編有《玄都經目》,***有2040卷道經和4323卷經名。北周武帝另建有通道觀,延請高道,匯輯道書。《雲笈七簽》卷85《王延傳》雲:“(建德三年,武帝)乃誥雲臺觀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弘玄旨。又敕置通道觀,令延校三洞經書,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藏。”

王延當時所編的《珠囊經目》收集道書大約8030卷,比前代有所增益。隋朝也編過道書,據《隋書·經籍誌》記載,大業年間(605-617年),內道場收集道教、佛教經典,撰成目錄。其中道經得目錄名為《眾經目錄》,收錄選材風格不詳、收書卷數不詳。

唐代較為尊崇道教,《道藏》的編撰經久不衰。據《道藏尊經歷代綱目》所雲:“唐尹文操《玉緯經目》藏經七千三百卷”。尹文操是唐高宗時人,說明唐初就已開始編撰《道藏》。唐玄宗時曾編撰了兩部《道藏》,壹部為《壹切道經》由太清觀主史崇玄編寫了《壹切道經音義》和《壹切道經目》。唐玄宗禦制《壹切道經音義序》中說:“今且據京中亡內見在經二千余卷,以為音訓”。可見《壹切道經》大約僅存二千余卷,實際可能不止這個數目。另壹部《道藏》在開元年間編成,名為《三洞瓊綱》,關於這部《道藏》的卷數有兩種說法:7300卷和5700卷。即使是按最少的5700卷計,也比《壹切道經》多出許多,這顯然是由皇帝下詔,在全國範圍內收羅的結果。《三洞瓊綱》之外,另有《玉緯別目》,所收多為記、傳、疏、論約九千余卷。這是《道藏》編撰史上的壹個高峰,但不久,這部《道藏》便全部被焚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以後,又有重修《道藏》之舉。據杜光庭《太上黃錄齋儀》所記:“上元年中收經錄六千余卷,至代宗大歷年,道士申甫海內搜揚,京師繕寫,又及七千卷。長慶之後,鹹通之間,兩街所余才五千三百卷。”這壹時期收集的道經又沒有留存多久,《道藏歷代尊經綱目》曰:“黃巢之亂,靈文秘軸焚蕩之余,散無統紀。幸有神隱子收合余燼,拾遺補闕,復為《三洞經》。”神隱子所編的《三洞經》卷數不詳,但大致上應該保留了唐代《道藏》的規模。晚唐高道杜光庭在四川也收集道經,但止得三千余卷,卷數已少了很多。

晚唐至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繁,道經散失焚毀無數。只有吳越壹帶較為寧靜。吳越王支持道士朱霄外重建《道藏》於浙江天臺山桐柏宮。這部《道藏》以金粉寫就,約有2000余卷,但所收道書質量不高,大概只是收集了江南壹帶的晚出道經。(在唐初釋法琳《破邪論》和《辯正論》裏提及的道書,有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內容,取之與六朝和唐初的道經相比較,基本可以得到印證。但這些容易被認為是道教敬佛、禮佛的內容,在初唐以後及至《道藏》本中都已不見。[47]因此可能有過道教集中修訂六朝舊本,刪改去掉佛教色彩、容易引起佛教攻擊內容以及凈化道家義理的活動。至於這壹活動發生於何時,具體的說法還不統壹。如大淵忍爾認為發生在7世紀前半期,柏夷認為這是傅奕領頭的反佛運動之壹部分,則應發生在620年代。前田繁樹認為是唐高宗時期的道教鑒於高祖、太宗朝佛教的辯難而對舊本做出修改。王承文也認為改訂發生在初唐佛道論爭之後。在以上諸說中,前田繁樹和王承文的意見最值得重視。因為前田氏將此運動的發生定在高宗時期,這正與本文所論《玄妙內篇》“新本”出現的時間不謀而合。據釋道世《法苑珠林》載,道士改寫道經的事情至少發生了兩次。壹是在北周《笑道論》以後,二是在麟德元年(664)。[48]在這兩次之間,622年成書的釋法琳《破邪論》裏提及道教《靈寶消魔安誌經》,下有小註說:“道士新改本”雲雲。[49]可見在北周和唐初,已有道士改換六朝舊本的行動。

675年《壹切道經序》(S.1513)和683年禦制的《道藏經序碑》似乎暗示了在高宗時期,更具體說是在670-680年代之間,有過壹次對六朝道典的整理運動。[50]這次整理不僅是針對佛教的非難而刪改容易引起爭論之處、去除佛教化,也包括將舊典新編擴充,凈化精純道家義理。祇是由於材料的缺乏,我們對此次道典的整理情況不甚清楚。當然不能把所有六朝本向唐本的改換都認定在此期間,但至少也可將其看作是壹個道典文本變化相對集中的時期。發生這壹道典文本改寫運動的歷史背景也不難理解:巴瑞特(T. H. Barrett)說,唐初兩帝與道教的關系實際並不緊密,從高宗開始,道教被李唐皇室充分重視起來。而他還註意到即便在唐初的幾十年間,同壹道典的文字變化也是很顯著的。敦煌道書中的唐寫本道經,特別是那些曾經與佛教有關的,雜有佛教色彩的、道家義理不精純的,大都經過高宗時期的修訂,刪改道經中與佛教有關的內容,與“六朝舊本”已有很大不同。再到玄宗朝,就是所謂“唐本”,也又發生了變化,在此就不能詳論了。)

北宋,是繼唐朝之後又壹道教興盛的朝代。宋朝開國之初,太祖、太宗就開始註意扶植道教,召見道士,搜訪道書、敕建宮觀,使唐末五代戰亂破壞的道教有所恢復。

道教經書,自唐玄宗時編成道藏之後,中原壹帶經過五代戰亂,“經笈之逸”,散亂無倫。據杜光庭《太上黃篆齋儀》卷壹二論述,“玉笈瑯函,十無三二”。而南方《道藏》又編纂不精,雖有人收藏較多道書,也亟待纂修入藏。

隨著北宋的統壹,重編道藏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以唐代殘存《道藏》3700多卷為基礎,重修恢復《道藏》。到了宋真宗時,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形成了第壹個高潮,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並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並采用千字文編號,天禧三年(1019年)編成7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張君房又選其精華編輯成《雲笈七簽》壹書。宋徽宗登位後,出現了第二高潮,他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下詔搜訪天下道書,刊行《政和萬壽道藏》。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又有王欽若、張君房編校道書《大宋天宮寶藏》***五千四百八十壹卷,並首次在福州閩縣刻板印刷,史稱《萬壽道藏》或《政和萬壽道藏》。此為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然仍不及唐代《道藏》。

其具體表現為列學的空前發展。現僅宋代流傳下的列學著作就有:宋徽宗趙佶政和禦註《列子解》(又名《沖虛至德真經義解》)八卷;宋江遹《沖虛至德真經解》;唐殷敬順撰、宋陳景元補《列子釋文補》二卷;孫鸚《列子註》;範致虛《列子解》;程俱抄本《列子論》;洪邁《列子法語》;林希逸《沖虛至德真經註》八卷。

而從宋朝諸書中與《列子釋文》序言可知,列子在宋代廣泛流傳,而陳景元本人對《列子》也非常熟悉。在閱讀過程中,因為古書字句難通,對於壹些疑惑無法解決。後來在司馬徽水帳下獲得唐人徐靈府所寫《列子釋文》,但已敗壞不堪。後經他急手抄寫,才得十之六七。他又據國子監本《列子》校勘,成《i化謬同異》壹卷,附於《釋文》之後。可見宋朝搜尋研究列子著作的力度之大,列子思想與義理得到空前發展。然宋藏亦毀無法窺全貌甚為可惜,

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大元玄都寶藏》***計七千八百余卷。其中大部分為道家哲學義理精華,歷代帝王崇道記和道士與佛教論戰之書,這些書經此焚經之後大部分不存。自晉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這壹時期搜羅增編的各代隱士學者的孤本達到宋元《道藏》的最高數字。經焚經之禍,自南北朝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道書,都而致缺佚,早已不存。而留下來的多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經書。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與珍貴。歷代道家諸子經典註疏大部分亡佚,古太玄部大部分亡佚、《道藏闕經目錄》所載老君所傳經典基本亡佚。現存者為明正 統十年(1445)刊行的《正統道藏》及萬歷三十五 年(1607)張國祥緝印的《萬歷續道藏》。

現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正統十年刊板事竣,***計五千三百零五卷。後世以刊板年號稱其書為《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收入各類道書壹千四百七十六種,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裝成五百壹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十二萬壹千五百八十九塊。《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1996年起,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是以明代正統、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分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歷經數載,終於在2004年正式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