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古代的印的區別

請問古代的印的區別

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在戰國時寫作“□”或“□”。

印章在當時不論尊卑貴賤,皆稱為璽。那時還沒有印這

壹名稱。秦兼並六國後,規定天子的印章稱璽,臣民的

印章皆稱印。漢承秦制,皇帝的仍稱璽(皇太後、諸侯

王的也可稱璽)。在漢代的官私印中還出現印、印章、

信印、印信等名稱。到了唐代壹度改璽為“ 寶”,以後

歷代帝王璽、寶並用。官私印在歷史上有過記、朱記、

關防、圖章等名稱。

秦印

秦以後,璽為封建帝王權位的象征,印成為官吏權

力的憑證和百姓在社會生活交往中的信物。璽印的產生

與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它的用途也

極為廣泛。在先秦古籍中曾多次出現“璽”和“璽節”

的記載。《周禮·地官·掌節》有“貨賄用璽節”的記

載,鄭玄註解為“璽節者,今之印章也”。漢劉熙在《釋

名》壹書“釋書契”中也說:“璽,徙也,封物使可轉

徙,而不可發也”。“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

可見璽印最初是在貨物轉徙、存放和文書、簡牘及物品

的封存過程中,起安全、保密和妨□杜偽的保險作用的。

此外,陶器上鈐蓋的璽印是工匠用來表明制作的標記。

烙馬的,稱為烙馬印。古代的璽印有壹種是用來殉葬的。

唐、宋以後,盛行壹種收藏印,是收藏者或鑒賞者鈐蓋

在書畫上的標記。這時還有閑文印、齋館印等不同形式

和用途的印章。而璽印的用途更為廣泛,種類也更加繁

多。

材料和制作 古代璽印的材料有金、銀、銅、鐵、

玉、陶、石、琥珀、琉璃、骨角、竹木等。金屬材料的

璽印制作有鑄、鑿之分。璽印的形狀和文字,以翻砂或

拔蠟方法澆鑄而成的為鑄印;在鑄好的印坯上,鑿刻出

文字的為鑿印。其他材料的璽印,多用刀鐫刻而成。

戰國古璽

商璽

文字 璽印上的文字有朱文(印面文字凸起,又稱

陽文)和白文(印面文字凹入,又稱陰文)兩種。在同

壹印面上也有朱文、白文相間的。先秦古璽上的文字,

是戰國時期流行的古文,其中有的字形已簡化、訛變,因

此比較難於辨識。秦代璽印上的文字是秦代使用的 8種

字體之壹的摹印篆,它是在小篆基礎上加以變化,為了

適用於璽印上的美觀而使用。漢代璽印上的文字稱為繆

篆,這種篆書受當時隸書的影響而形成。還有壹種鳥蟲

書是源於春秋末期的美術化了的篆書。漢以後璽印上的

文字除篆書外,有隸書、楷書、行書等,以及契丹文、女

真文、西夏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古代少數民族文字。

漢代私印

(漢印)鳥蟲書印、古語印

漢代官印

漢代封泥

六朝官印

唐宋金元官印

形狀 古代璽印的形狀壹般為正方形。此外,有長

方形(秦、漢時職位比較低的官吏使用長方形官印,其

形狀約為正方官印的壹半,又名半通印)、圓形、橢圓

形、曲尺形、三角形、葫蘆形、柿蒂形、鼎形及不規則

形等。璽印的印面有1面、2面,至5面、6面等。此外還

有套印,由大小2個或3個印套合起來,這種印章多見於

東漢,大的印腹空,小印嵌入腹內,像母抱子狀,所以

又稱子母印。古代帶鉤上有印,稱為帶鉤印。

古代璽印上端都有鈕,並穿孔可以佩帶。印鈕有壇

鈕、覆鬥鈕、瓦鈕、鼻鈕、龜鈕、駝鈕、以及虎豹辟邪

等。自漢代以螭、龜、駝、馬等印鈕,以區分帝王百官。

私印上的鈕,沒有定制,其鈕式也更趨多樣。

元代押印、元代楷書印

使用方法 從遺留實物來考察古代璽印的使用方法

可分兩種:壹為封泥之法,二為濡朱之制。封泥也稱泥

封。

古代公私簡牘大都書寫在竹木簡上,封發時用繩捆

縛,在繩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以膠泥,上蓋印章作

為信驗,以防私拆。封發物件,也常用此法,這封鈐蓋有

印章的泥塊稱為封泥。其法主要流行於秦、漢、魏、晉

時代。魏、晉以後紙張普遍應用,竹木簡牘漸廢,這樣

就出現璽印用紅或其他顏色的印色鈐印在書牒上,這就

是所謂濡朱之制。

西夏官印

古代璽印既是壹種實用品,又是藝術品。今天可以

利用它來研究古代歷史、地理、職官、政治等,以補史

之闕,證史之誤,也可研究文字之演變,而且也是研究

書法、工藝美術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