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壹,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為各種構造形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沈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著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訓之 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n435777/n435799/n676835/n677237/20653.html
錢的簡歷
錢學森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屆中國科協主席,第6至8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第9至12屆中央候補委員。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科 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籌備組建火箭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該院院長。此後長期擔任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並以他在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壹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維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號,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壹級英模獎章/%B7%C5%CB%C9%D0%C4%C7%E9aa88_/blog/item/93c70c2345cb634e9358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