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五猖會是壹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作者心目中是壹個節日。《五猖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寫作目的:揭露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表達了作者放入強烈譴責。
擴展資料這篇敘事性散文,雖只寫壹件事,但這件事寫得集中、單純而又豐富。作者善於運用氣氛渲染,鋪陳對比的手法來加強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壹部分,作者通過多方面的描述,寫出了兒時對迎神賽會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滿。
這壹切描述都為第二部分開首節日般的高興心情做鋪墊。由於以往的屢次失望,自然會對即將到來的盛會充滿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歡呼雀躍的時候,父親出現在眼前:“去拿妳的書來",宛如當頭澆了“壹盆冷水”。
作者正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我”的情緒的對比,激發人們對孩子的同情和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惡,進而引起人們對兒童教育的嚴重關註。作品的語言簡潔而富於表現力,如文章的第壹節結尾壹句只有“於是,完了”四個字,壹語雙關,把所見賽會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滿足的失望、惋惜之情,都充分表現出來了。
而寫到準備去看五猖會時的歡樂情緒時:“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壹句,真有畫龍點睛之妙。至於題為《五猖會》,所記述的卻都是五猖會之前的事情,並沒有正面寫到五猖會的盛況,這種剪裁體現了作者獨到的藝術匠心,有助於主題思想的表達。
魯迅去看五猖會的心情,早被“背書"的事沖得蕩然無存,開船以後的壹切活動於他全然無味了。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再去津津樂道“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那就會大大沖淡主題,失去應有的藝術效果。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作者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百度百科-五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