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字叔節,少時繼承父業,兼通《京氏 易》,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
年四十余,才接 受司空征辟,拜為侍禦史,頻繁出任豫、荊、徐、兗四州刺史,遷任城相。自從擔任刺史、二 千石後,計算任職Et期而接受俸祿,多余俸祿不 入私門。
故吏攜帶錢百萬贈給他,他閉門不接 受。他因廉潔受到稱贊。
桓帝即位,他以通曉《尚書》被征入朝勸 講,拜為太中大夫、左中郎將,遷升為侍中、尚 書。皇帝當時微服出行,私自住在河南尹梁胤府 中。
這天大風將樹拔起,白天昏暗,楊秉藉此上 疏勸諫說:“臣聽說祥瑞是因有德而出現,災禍 是因事而發生。傳:‘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上 天不言語,而是用災異譴告,所以孔子認為迅雷 大風必有變動。《詩》雲: ‘敬天之威,不敢驅 馳。
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規,警戒禁止行人而 後行,清潔宮室而後止,若不是郊祭廟祭之事,則鑾旗不隨駕。所以《詩》稱‘自郊徂宮,,《易》說‘王到大廟,致孝享也’。
諸侯去往臣子 的家,《春秋》尚且列出告誡,更何況穿著先王 天子服而私下出遊!降顏則混亂尊卑,等同威嚴 則無序,侍衛守空宮,紱璽委托給宮女仆從,假 如發生非同壹般的事變,任章那樣的陰謀,則上 負先帝,下後悔也來不及。臣累世受恩,得以充 備尚書之位,又以微薄學業,充在講勸之列,蒙 受特別的愛重賞識,被It月照耀,恩重命輕,大 義促使士去死,不懼怕被摧折,以上是簡略陳述 的愚見。”
皇帝沒有接納。楊秉以病為由乞求退 職,出為右扶風。
太尉黃瓊對他離開朝廷感到可 惜,上書說楊秉勸講宮中,不宜遷外,應留拜光 祿大夫。當時大將軍梁冀專權,楊秉聲稱有病。
六年,梁冀被誅後,他才被拜為太仆,遷為太 常。 延熹三年,白馬令李雲因諫受罪,楊秉為他 爭辯而不能成功,並因此被免官,回歸家鄉。
這 年冬天,又被征拜為河南尹。此前中常侍單超弟 單匡任濟陰太守,因貪汙罪被刺史第五種所彈 劾,事情急迫,於是便賄賂刺客任方刺殺兗州從 事衛羽。
此事已見《種傳》中。等到任方被逮 捕,被囚在洛陽,單匡考慮楊秉會深查此事,便 密令任方等越獄逃走。
尚書召楊秉加以責問,楊 秉回答說:“《春秋》載不殺黎比而魯因此多盜 賊,任方等不法,起因於單匡。刺殺執法之吏,害死奉公之臣,又讓他逃走,寬赦放縱罪犯,首 惡大犯,終將成為國家的危害。
請允許用檻車征 召單匡考查此事,則奸惡端緒,肯定會馬上得 知。”而楊秉竟被罰作勞役,因久旱被赦放出。
此時正遇上El食,太山太守皇甫規等上告說 楊秉忠正,不宜長久降職而不用。朝廷下詔公車 征楊秉及處士韋著,二人各稱病不來。
有司彈劾 楊秉、韋著二人大不敬,請求將他們下交所屬官 府治罪。尚書令周景與尚書邊韶奏議:“楊秉儒 學侍講,本性謙虛;韋著隱居行義,以退讓為節 操。
同征而都不到,的確使側席待士者失望,然 而委屈減食,也足以抑制茍且進入之風。明王之 世,必有不召之臣,聖朝大度,應用優遊之禮。
可以告訴他們所在的地方官,講解朝廷恩意。如 果他們還不來,再仔細議論如何處理他們。”
於 是重征,楊秉逭才來到,拜為太常。 五年冬,代劉矩為太尉。
此時宦官勢力正 盛,品行不端之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天下,競相 貪淫,朝野壹片抱怨之聲。楊秉與司空周景上 言:“內外吏職,大多任非其人,自不久前所征,都只拜官而不測試,致使盜竊縱橫恣肆,怨言訴 訟不斷出現。
按照舊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掌 權,而今他們的子弟賓客布滿職署,有的是年少 庸人,擔任守宰之職,上下忿恨,四方怨怒。可 遵循舊章,去除貪婪殘暴,堵塞災禍誹謗。
請通 告司隸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門五營校 尉、北軍中候,各自檢查所統屬之部,應當斥退 罷免的,自己報上來,三府廉察有遣漏的,繼續 報上。”皇帝同意了。
於是楊秉條奏牧守以下匈 奴中郎將燕瑗、青州刺史羊亮、遼東太守孫誼等 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肅然起敬。 當時郡國之中計吏多留下拜為郎,楊秉上言 說在三署中見郎七百多人,財物空虛,白拿俸祿 者多,而不良守相,想藉封國為池,助長汙穢之 行。
應斷絕拜計吏為郎,以堵塞覬覦之端。從此 到桓帝世終,計吏沒有再被留拜的。
七年,皇帝南巡園陵,特地韶命楊秉跟從。南陽太守張彪與皇帝未即位時有舊恩,以皇帝車 駕將至,藉著調發之機,將許多物資私自留給自 己。
楊秉聽說後,寫信痛責荊州刺史,並將此事 轉告公府。行至南陽,皇帝左右之人都接受了賄 賂,因而仍有韶書拜授許多官職。
楊秉又上疏勸 諫說:“臣聽說先王建國,順應上天而建立官制。太微聚星,名為郎位,入朝奉命守衛,出朝則治 理百姓。
臯陶告誡虞,在於授官與人。不久前在 道路之中拜授官職,皇恩加給小人,爵位因賄賂 而成,風化由此敗壞。
所以俗夫巷議,白駒遠 逝,穆穆清朝,遠近無人來觀。應割舍不忍之 恩,以斷絕追求欲望之路。”
於是皇帝停止了詔 授。 當時中常侍侯覽弟侯參任益州刺史,多次犯 有貪汙罪,在州中施行暴虐。
第二年,楊秉彈劾 侯參,檻車征他到廷尉獄。侯參惶恐,在道上自 殺。
楊秉因而上奏侯覽及中常侍具瑗說:“臣考 查舊典,宦豎之官,本來是在傳遞通報,司昏守 夜方面任職,。
2. 文言文擴展閱讀《曳尾塗中》的答案原文: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譯文:
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壹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呢?”
兩個大夫說:“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
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裏搖尾巴。”
3. 文言文閱讀 《 竇威》抱歉,網上沒有閱讀題。我從舊唐書裏面找到了竇威傳,手打翻譯出來,希望能夠有所參考。
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從父兄也。父熾,隋太傅。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兄哂之,謂為"書癡"。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在秘書十余歲,其學業益廣。時諸兄並以軍功致仕通顯,交結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閑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子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為記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稱疾還田裏。及秀廢黜,府僚多獲罪,唯威以先見保全。大業四年,累遷內史舍人,以數陳得失忤旨,轉考功郎中,後坐事免,歸京師。高祖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焉。高祖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為膝席。又嘗謂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鹹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史令,本同末異,乃不平矣。"威謝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於後魏,三處外家,陛下隆興,復出皇後。臣又階緣戚裏,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及寢疾,高祖自往臨問。尋卒,家無余財,遺令薄葬。謚曰靖,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詔太子及百官並出臨送。有文集十卷。
翻譯:竇威,字文蔚,是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繼父的哥哥。父親 竇熾,曾經是隋朝的太傅。 竇威壹家累世都有功勛,他幾位兄弟崇尚武藝,但是竇威喜歡文學和歷史,他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們都笑他,說他是"書癡"。隋朝內史令李德林科舉考試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壹名,做了秘書郎。官期滿了準備遷調,但是他壹直留任,在秘書壹***幹了十來年,他的學業也有所進步。當時竇威的兄弟們都通過軍功當了大官,交結了達官顯貴,賓客充滿了他們壹家,然而竇威的官清閑。兄弟們更加笑話他說:"以前孔子讀書做了聖人,在當時依舊很狼狽,妳學他,又是想幹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竇威笑笑不回答。都來蜀王秀貶為記室,因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辭官回鄉。到了秀被貶後,壹同的官員大多獲罪,只有竇威有先見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業(年號)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內史舍人,因為進諫觸犯皇帝,遷調到了考功郎中,後來又因為某些事情沒有辦,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進了虎牢關,召集、補全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戰事連連,規章制度都破壞了。竇威知識淵博,知道以前的規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這些,禪代文翰也大多參與其中。唐高祖多次對裴寂說:"叔孫通這個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號)元年,做了內史令。威竇上奏時儀表端莊,引經據典,唐高祖很欣賞他,有時帶他到臥室,經常坐著聊。皇帝又曾經說:"以前周朝有八位國家棟梁,我與妳家就差不多。現在我已經是天子,妳是內史令,根本上是壹樣的,只是等級不同。"竇威謝皇上,說:"我家在漢朝時,是皇帝的親家,到了後魏,三次做了皇帝親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後壹家。我們又快要是親家,官位這麽高,早晚都很恐懼啊。"唐高祖笑笑著說:"想關東人和崔、盧為結婚,攀上了達官貴族,自己發達了,就開始驕傲,妳代代都是皇帝的親家,不也特別的顯赫嗎!"到了竇威重病時,唐高祖親自去看望。不久竇威就死了,他家沒有多少錢,他的遺言也是簡單的辦個葬禮。朝廷謚號他作為靖,追贈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詔令太子和文武百官壹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4.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5. 王拱辰文言文閱讀答案譯文供參考:王拱辰,字君貺,開封鹹平人。
原名拱壽,十九歲時考取進士第壹名,仁宗賜名“拱辰”。任懷州通判,直集賢院,歷任鹽鐵判官、修起居註、知制誥。
慶歷元年(1041)為翰林學士。 契丹使者劉六符曾對賈昌朝說“:壹條界河有什麽險要可言?乘壹葉小舟就可以渡過來,將士們投下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萬個裝滿沙土的袋子放在上遊,隨時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將這壹問題同拱辰討論,拱辰說“:打仗總是要搞陰謀的。
對方果然能這麽辦,不應該告訴我們,這必然是在說大話。設置險阻保衛國家,先王就是這樣幹的,祖宗也是利用險要地形抵禦敵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劉六符來,要求宋割讓關南十縣,並指責當年太宗伐燕是無理取鬧,師出無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該怎樣對答才好。
拱辰說“:當年王師征河東,契丹既已同我們互通往來,卻又襲擊石嶺關以支援河東反賊。太宗生氣,於是回師伐契丹,怎能說沒有道理?”於是寫回書說:“先有石嶺關的交鋒,後來才有薊門之役。”
契丹得到答復後,恢復了和好。仁宗高興地對大臣們說“:若不是拱辰熟悉歷史,還真難答復啊。”
拱辰又代理開封知府,任禦史中丞。夏竦當上了樞密使,拱辰說:“夏竦主持西部邊務時,沒有什麽建樹,無功而還。
現在讓他主持國家的兩大最高軍、政機構之壹,怎樣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當面爭執,言辭激烈。皇帝沒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牽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後聽了他的話,夏竦離職。又說:“滕宗諒在慶州所作所為違背了法度,而僅僅降級調任虢守,恐怕以後邊臣都會像他壹樣了。
應該施以重罰。”皇上沒有聽從,他就請假回家,請求降職降級。
於是皇上將滕宗諒調到嶽州,命令拱辰繼續負責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見皇帝時,皇帝說“:妳們這些參謀官,各陳己見就可以了,不要以為朝廷沒有采納妳們的某壹建議就是壓制妳們,而輕易地離職,沽名釣譽。
從今以後妳們覺得應該說的,就盡量說出來,不要有所回避。” 僧紹宗以鑄佛像為名欺騙老百姓,京城居民爭相將金子投入煉爐中,後宮也出錢幫助他。
拱辰說“:西部連年派兵駐守,我們卻將財費用於不該用的地方,這會導致軍心動搖,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紹宗的這壹活動。
蘇舜欽在進奏院時宴請賓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勸蘇的下屬魚周詢、劉元瑜舉報這件事。結果蘇、王被貶謫到遠方,壹起宴會的人都被驅逐到地方上去了。
當時執政大臣是杜衍、範仲淹,他們對傳統規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欽、益柔都是範仲淹推薦提拔上來的,舜欽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這個機會搞翻了這批人,當時輿論很是瞧不起拱辰的為人。
後又以翰林學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為推舉富民鄭旭不當,出任鄭州知州,又先後遷任澶、瀛、並三州。
幾年後歸來,任學士承旨兼侍讀。皇上在邇英閣存放《太玄經》和占卦用的蓍草,對拱辰說“:我常研讀這些。
妳也了解這些嗎?”拱辰作了回答,並說:“希望陛下註意儒家的經典《六經》,再以記錄歷代興衰盛亡的史書為輔助就夠了,這些雜書不足以為學。”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與契丹主在混同江會面,壹塊兒飲宴釣魚。契丹主每次釣到魚,必定替拱辰斟酒,親自彈奏琵琶助酒興。
又對其丞相說:“這位是南朝的少年狀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別厚待他。”回來後,禦史趙扌卞認為他的行為不合禮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為例來要求我們,我們又怎樣拒絕呢?”湖南轉運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顓賤價強買死商人的珠寶,罪行敗露後被抓,拱辰將全部珠寶都賄賂給了後宮,趙扌卞也壹並彈劾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趙扌卞說:“宣徽之職位,本來是給有功勛的人的,只有前任執政大臣和節度使才能獲得此職位,拱辰怎麽能汙辱這壹職務呢?”於是讓他以端明殿學士身份知永興軍,先後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書。 神宗即位後,照資格拱辰應轉任仆射,歐陽修以為仆射是宰相級別,不應按資排輩,只任命他為太子少保。
熙寧元年(1068),又召他回來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參知政事,討厭他老同自己作對,趁兩位宰相有事之機,趕他去管應天府。
八年(1075),入朝見皇帝,任中太壹宮使。 元豐初年(1078),轉任南院使,賜給他金方團帶。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軍節度使。三路長官編制老百姓的戶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訓導,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盜匪。
郡縣官隱瞞這些情況,不敢上報。拱辰毅然上書指責其弊端“:不僅僅老百姓的物質利益大受損害,而且耽誤他們的務農時間,這是在用法律來迫使他們犯罪。
他們逐漸演化為大盜的征兆已經可以看出來了。縱然不能全部廢除這些辦法,也應該讓那些最窮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於受害,緩和壹下形勢。”
當權者指責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說:“這是老臣在盡忠報國啊。”接連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於是第五等戶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遷任彰德節度,加封檢校太師。
這年死去,終年七十四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懿恪”。
6. 李文定報德文言文閱讀答案(二十二) 李文定報德
李文定公家甚貧,同巷李生,每推財以濟之。公感其意,拜為兄。尋舉進士第壹,李生遣人奉書通殷勤①,公口謝之而已,不答。書生慚,謂公挾貴忘舊,遂不復相聞。
後十年,公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義,願授壹官,以報其德。詔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書州將,令送生至公所。公與敘舊好,且謝曰:“昔日周旋③,極不敢忘,幸被誤恩④,乃獲所願。”
眾然後服公性度弘遠⑤,非狹中淺見之人所能度。
[註釋]①通殷勤:敘述懇切深厚的友誼。②周恤:照顧,接濟。③周旋:交往,交際。這兒引申為照顧,接濟。④幸被誤恩:幸好被皇上錯誤地施與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這是自謙的說法。⑤性度弘遠:性情氣度弘大長遠。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謂公挾貴忘舊 ( )
(2)極不敢忘 (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畫線句。
致書州將,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進士後,為什麽對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謝之而已”?
4.李文定是壹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
1、(1)老朋友,故人(2)非常
2、(李文定)寫信給州府官員,讓他們(派人)護送李生到自己的處所
3、因為當時無法用行動來報答李生的恩德
4、知恩圖報,氣度弘大
7. 文言文閱讀答案劉顯傳《明史 劉顯傳》譯文:
劉顯,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絕倫,青年時家貧,為人傭工為生,趕上了荒年,因吃量過大,經受不了饑餓煎熬,便有了輕生的念頭。他來到壹座荒祠裏上吊,不想壹連吊了兩次,都因為繩子和房椽斷了而未遂,劉顯以為是有神人護佑,便拜別神像、慟哭而去,混跡於壹幫牽夫裏,為人拉牽幫傭,輾轉經年,到達了天府之國四川,寄居在壹所寺廟裏,靠打短工和偷吃廟裏的供品維持生計。他把偷來的供品扣在壹口大鐘裏,天長日久便被人發現了,他神奇的體力被人們以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賓苗人做亂,巡撫張臯募兵平叛,在眾人的勸說縱恿下,劉顯應募投軍,在首次戰鬥中,他手舞兩把大鍘刀當先沖鋒,親手砍殺五六十人,並手擒三名首惡,後軍繼進,使這場叛亂壹舉蕩平,劉顯由此聲名大震,從壹名走卒壹下子升為副千戶。從此他壹直身歷沙場,七年之間憑了戰功直升到總兵,其升遷之快,為歷代武將中所罕見。
參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註:
《梁書·劉顯傳》、《南史·劉顯傳》不詳。
8. 文言文閱讀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陳登雲的全文翻譯: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禦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後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雲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後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幹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後有什麽事他幹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雲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後,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雲因而上疏說:“近來禦史官,壬午以前害怕 *** ,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後拘於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壹、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禦史占了壹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雲看,陳登雲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鐘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雲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於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後就死了。
9. 陳仲舉禮賢文言文閱讀答案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世間的規範。
他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誌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時,壹到任,就打聽徐孺子在哪兒,想先去拜訪他。主簿稟告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說:“周武王得到天下後,墊席都沒坐暖,先去賢人商容的住處去表示敬意,我禮敬賢人,不先進官屬,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陳仲舉是積極投身於民間低層去禮賢的人 這是陳太守的不等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