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循序漸進,多讀多得。人的認識能力有壹個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的發展過程。書本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需要日積月累,細水長流,否則欲速不達,事倍功半。讀書講究循序漸進,需要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思想,而應提倡“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的求實精神。因此,讀書不必強求速度,開頭慢點,以後就快了:“始初壹書費十分工夫,後壹書費八九分,後則費六七分,又後則費四五分矣。”閱讀壹本古書常常不是壹次完成的,書中的知識也往往不可能壹次掌握,這就需要反復長期地閱讀以求融會貫通。好文章每多讀壹回,必將多壹分了解,多壹層領會。
③正確處理博與專的關系,選擇精讀法與略讀法。讀書貴專攻,但也要適當註意博覽。專攻註重讀書的效果,博覽則強調閱讀視野的開闊。讀書以博為貴還是以專為貴,歷來有不同意見。總的來說,古人更強調博覽,今人更註重專攻。正確處理博與專的關系,需要靈活恰當地選擇精讀法與略讀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是無限的,在有限的生命時空內無法攝取無限的知識,因此,應該慎重挑選壹些公認的名著或經典著作作為精讀書目。精讀要求通讀全文,纖屑不遺,咬文嚼字,仔細琢磨,既理解內涵,又揣摸寫法,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充分吸收古書的營養。精讀的步驟:壹是初讀,逐字逐句,逐節逐章通讀全書,求其讀懂;二是復讀,明了全書的大意;三是細讀,達到記憶全文、體會內容、研究問題的目的。長時間只讀某壹專業領域的書,就會使思想受到限制,為了提高能力,需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博覽群書,則需掌握正確的略讀方法。略讀的特點是提綱絮領。略讀的步驟:壹是泛讀,瀏覽版本、序目,略知全書梗概和編纂意圖,確定重點;二是選讀,按照閱讀目標區提取要點,參考書籍,研究問題,隨時做筆記;三是串讀,連貫起來思索,把相關的內容摘錄整理成讀書報告。
④註意問讀法與參讀法的聯合運用。問讀法和參讀法是與精讀法和略讀法聯合運用的讀書方法。善於讀書的人壹邊讀書,壹 邊 自然會提出壹些問題作為閱讀的目標,辨識的頭緒。問讀貫穿精讀和略讀的全過程,可以達到激勵思考,促進研究的功用。參讀法是精讀法和略讀法彼此結合的中間環節。把幾種書比較對照者讀,方能進壹步領會優劣得失。古人讀史,常常這樣做。如清朱鶴齡讀《史記》中“紀三代事”部分,以《尚書》、《左傳》、《國語》、《竹書紀年》等書相互對照。參讀法的好處在於能夠積累較多的資料,而且便於比較。
⑤強調讀以致用的閱讀態度。讀文章不能粗率地讀下去,以讀完為目標,讀過了也就完事了,對學術研究和實踐不產生任何影響。在讀書求知的過程中,應該註意吸取精華,並與自己的見解比較融合,加以創造,以推陳出新。比如北魏時期賈思勰讀到荀子《勸學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壹句時想到,既然纖細莖弱的蓬生長在粗壯的麻田中,就可以長得很直。那麽,如果將比較細弱的槐樹種在麻田裏,是否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呢?於是,他就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將槐樹苗種植在麻田之中,槐樹苗由於周圍的陽光被麻遮住,因此拼命向上生長。三年過後,果然長得又高又直。由此可見,強調讀以致用的閱讀態度才能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勤於思索,使讀有所得。
⑥勤於動手。古人讀書。強調“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為重要,心思用到,效果就好。後人在“三到”的基礎上又加上“手到”,即勤於動手。從歷史上看,很多學者都勤於撰寫讀書筆記,隨讀隨記是他們讀書治學的良好方法。著名的讀書筆記如宋洪邁的《容齋隨筆)、清李慈銘的《越縵堂讀書記》等。二般來說,閱讀古籍時需要進行的工作主要包括標點分段、查閱字典和資料、做讀書筆記等。古書多無標點,因此標點分段是讀懂古書的第壹步;遇到困難,查閱字典和相關資料,借助工具書加以解決;撰寫讀書筆記是閱讀的第三步,這也是記述閱讀成果,積累閱讀經驗的過程。讀書筆記的內容大致包括:抄錄備忘、提綱節要、記錄心得、探討研究等。總之,勤於動手有助於開闊眼界、增強記憶,充分調動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有效地提高閱讀效果。
總之,科學的閱讀方法, 是在歷史文獻的閱讀實踐中產生的。 上述方法僅歸納和總結了前人的讀書經驗和讀書方法。隨著人類社會進人信息時代,歷史文獻的載體發生了質的飛躍,電子文獻的出現以及網絡閱讀方式的普及必將對閱讀的方式和方法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歷史文獻閱讀方法的研究,也將隨之不斷更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