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00年,元朝大都。
根據有記載的歷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歷史。當時它的名字叫姬,是周朝分封的都城。隋朝以季承為卓郡治所,唐朝合稱幽州。遼朝以杜畿為首都,並將它重新命名為南京,也叫燕京。遼朝之後,金朝正式遷都於此,取名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近郊創建了壹座新城,名為大都。明朝重建大都,才叫北京。清朝繼續修建北京,直到封建王朝最後崩潰。
“姬”的成長“姬”這個名字最早見於《禮記·樂記》:“尹柯,反商,未下車,黃帝晚於姬。”講的是在消滅了商朝的勢力後,馬上著手把黃帝的子孫分封給姬。“薊”是西周北方諸侯國的名稱,也是當時的都城。也就是說,至少在西周初年,在今天的北京附近就已經有壹個叫“薊”的城市了。
“燕”與“姬”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姬國的同時,還分封了北方的另壹個諸侯國,就是燕國。“歷史記載。《燕召公世家》記載:“滅周武王封召公為北燕。”這裏所說的北燕,就是我們所說的燕國。這樣看來,西周初年,在現在的北京及其鄰近地區,實際上有兩個西周諸侯國,壹個是薊州,壹個是在薊州附近建立的燕國。
那麽,當周武王被分封時,最初的封地在哪裏呢?歷史學家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壹直沒有定論。後來,在北京西南房山區劉立河河附近發現了壹處西周古城遺址和壹處大型墓葬區,從中出土了大量隨葬品。只是在這之後,歷史上關於燕國最初封地的懸案終於圓滿解決了。
東周時期,北京周邊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位於冀州南部的燕國勢力增大,逐漸吞並了北部的冀州,並遷都冀城。從此,就有了燕都姬城的說法。後來北京也叫燕京,也是從這裏來的。(左,車馬坑,劉立河燕國公墓)
秋吉和季承對季承遺址的確切位置最感興趣。今天在北京的什麽地方?今天北京還有壹些古薊馬的遺跡嗎?北魏偉大的地理學家李道元在他的名著《水鏡註》中對的起源作了可信的註釋,並對與的關系作了說明。酈道元說:“過去周武王被封為薊原,現在城西北角有薊山。因山以城而名,是曲阜,是齊國的營山。”根據這種說法,季承這個城市名字的由來,是從城市西北角的秋吉開始的。它和魯的曲阜、齊的營丘壹樣,都是因為壹個顯著的地理特征而得名,那就是靠近壹個突出地面的土丘。
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寫過《秋吉顧嵐》壹詩,其中有:“北望秋吉,尋古軒轅臺。應龍已經消失了,牧羊人生下了淡黃色的塵埃。”因此,至少在唐代,秋吉仍然歷歷在目,所以陳子昂·秋吉的懷鄉詩是可能的。既然酈道元提到的薊山相對位置是可信的,那麽,根據這壹重要線索,參考相關文獻記載,我們願意按照地圖來確定薊山的位置。從地理位置和形勢分析,李道元記載的薊山就在今天北京廣安門附近。現在白雲寺西墻外有壹座高山,很可能是古薊山遺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圍新發掘的土豪中發現了壹些戰國時期的陶片,可見這座高丘的歷史非常悠久。1957春夏期間,考古人員有計劃地對這個土堆進行了挖掘,發現了壹座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墻,以及漢代至隋唐時期的壹些遺址和遺物。由於種種原因,這壹發現未能挖到當地文化層的底層,因此沒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證據,但也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否認它不是古薊山舊址。薊山的最終位置需要進壹步的考古發現來確認。
隋唐時期的季承,季承在中國北方的軍事地位非常突出。季承是隋朝的涿縣和唐代的幽州所在地,所以季承也被簡稱為涿縣或幽州。全國統壹後,楊迪和唐太宗都以季承為基地向東北討伐,這是中原漢朝強大時經常以季承為進攻據點的典型例子。
遼朝首都南京城遼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壹,最初生活在今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上遊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吞並十六州後不久,契丹統治者改國號為遼,定都皇甫(今內蒙古巴陵),定都幽州(建都於都城外)。因為這個首都位於所轄領土的南部,所以叫南京,也叫燕京。契丹為何在幽州城建都南京?原因有二:壹是利用這裏有利的地理位置作為據點向南進攻中原;另壹個原因是契丹占領十六州後,統治疆域大大擴張,新占領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經濟文化和生產發展水平遠高於契丹民族原來居住的北方草原地區。因此,為了加強對新占領地區的統治,奪取更多的財富,幽州城自然成為遼在華北的政治中心。(天寧寺遼塔上方)
金朝的統治中心中都城,在遼、北宋沿唐港灣南北對峙時,變得越來越強大。不到兩年,金人卷土重來,乘勝追擊宋朝。金軍到了燕山府門口,北宋守軍不戰而降。於是金軍占領燕山府後,長驅直入,渡過黃河,直抵北宋都城汴梁。這時,宋徽宗像壹只受驚的小鳥,迅速退位給他的兒子趙桓,也就是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都城汴梁被金軍攻陷,惠、秦皇帝以及三千多皇族、官僚淪為階下之囚,北宋滅亡。北宋滅亡後,金朝的勢力範圍突然擴大到淮河流域,對華北平原的統治轉入相對穩定的狀態,於是金朝統治者將都城從遙遠的松花江畔的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子)遷至燕京。金天德三年(1151),三月,金主閻延良命梁、孔延周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新都。金貞元元年(1153),顏延良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從此,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歷史才真正開始。金中都是北京原始聚落舊址上發展起來的最後壹個大城市,也是向全國政治中心過渡的關鍵;同時在北京城市建設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值得特別關註。
大漢朝的城市——元大都在12世紀末期,13世紀初期。中國北方的另壹個遊牧民族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唐代,蒙古人被稱為“吳萌石委”,他們最初居住在黑龍江埃爾貢。公元八世紀,他們開始西遷,在南河遊牧。公元1206年,鐵木真正式建立蒙古政權,登上了蒙古汗位,被各部尊為成吉思汗。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對南方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公元1211年,蒙古軍隊大舉伐金。兩年後又分兵南下包圍了中都城,還占領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壹些地方。蒙古騎兵入侵金都城時,蒙古貴族集團無意在此建都。於是在戰亂中,中都城裏的金朝皇宮被大火燒毀,壹代帝王的皇宮成了壹片廢墟。此時的中都城已經改名為燕京,只是壹座破城。從那以後,四十多年過去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成吉思汗已經去世三十多年,他的孫子忽必烈繼承了可汗的位置。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從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森林(今外蒙古哈爾和森林壹帶)帶著滅南宋中國的遠大抱負來到燕京城。但此時城內宮殿已成廢墟,忽必烈決定在舊都城東北郊區另選新址,建新都,以“元”為國名,並將新都命名為。(上圖,晉中城墻遺址)
元朝末年,明朝帝都,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農民起義席卷全國,如暴風驟雨。朱元璋合並起義軍陳友瓊、張士誠的勢力後,占據江南半壁江山,元二十七年(1367),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九月1368)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為了鞏固北方的守衛,抵禦蒙古人的南下侵略,在北平立四子朱迪為燕王。洪武三十壹年(1398),朱元璋駕崩,黃曾孫繼位,年號建。此時燕王朱迪全副武裝,處心積慮奪取統治權,並在朱迪登基後取其為北京,鑒於威脅明朝的主要危險仍是來自長城的蒙古殘余勢力,他首先遷都北平,改稱北京。明代北京城的修建始於永樂四年(1406),基本完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歷時十五年。
清朝的統治者,最後壹個封建王朝的首都,完全沿襲了明朝的北京,沒有任何變化。即使是故宮,也只是對建築進行了壹些改造、局部和小規模的改建和增建。為了滿足統治者的享樂,清朝200多年來大規模開發北京西北郊的園林景點,建造了空前宏偉的離宮建築群。這就是西北郊所謂的“三山五園”,即玉泉山景明園、香山景逸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長春園、圓明園。清帝在此遊山玩水,處理朝政,成為北京與紫禁城並重的又壹政治中心。清代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與這壹地區的園林密切相關。有人說清代的北京是壹南壹北的“雙城”制,不無道理。(上圖,圓明園遺址)
北京的未來北京這座古城已經經歷了3040年的滄桑。北京的發展與中國悠久的歷史密切相關。它既充滿了豐富的歷史內涵,又充滿了新時代的活力。古老的北京也開始步入壹流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在北京的城市建設中充分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以體現古都的傳統文化,是每壹個熱愛和關心它的人都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