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中,有孔子談話的多章記錄: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七章)(學生子遊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只說能夠養活父母。至於犬馬,人也壹樣養活;不敬,養活父母和養活犬馬,有什麽區別呢?”)這段話中的比喻很生動,人也養活供使役的馬牛,養活寵物狗貓;如果對待年老的父母,只是給壹口飯吃,缺乏尊重、關心和愛護,還不如妳養的寵物呢!決不是每月交壹百元、二百元贍養費算是孝。孔子著重提出的是個“敬”字,“敬”有尊敬、嚴肅、莊重的意思,對父母首先要尊敬。
究竟應該怎樣行孝,孔子有多次論說: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裏有問號)”(《為政》第八章)(子夏問孝。孔子說:“難的是所表現的態度。有事,作弟子的去做;有好的飲食,年長的人先吃,僅僅這樣待父母,能稱得上是孝嗎?(這裏有問號)”)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裏仁》第二十壹章)(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在心裏。壹方面為他們高壽而欣喜,壹方面也因他們高壽而擔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六章)(孟武伯問孝。孔子說:“對父母,要擔憂他們的疾病。”)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裏仁》第十九章)(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必須出遠門,壹定要告知去處。)以上四段的第壹段,孔子提出“色難”,即態度問題。孔子認為“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是對待師長、年長者都應該做的,絕不僅僅為父母扛回煤氣罐,或買兩盒蛋糕送去便是孝,難在發自內心的親愛、關心和尊敬。以下幾段,也都是強調這種真實的心理感情,或喜或憂,在於深厚的關懷,如關懷父母的健康,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等等。第三段“父母唯其疾之憂”,自古以來有兩種解釋,除上文的譯釋之外,也有古註解釋為父母為兒子的毛病擔憂,亦通。父母為兒子擔憂,做兒子的怎麽辦呢?(這裏有問號)應該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而且要更加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