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戩的人物經歷

楊戩的人物經歷

楊戩血統高貴,身世坎坷,是玉皇大帝的親外甥,曾經力抗諸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撓其外甥沈香救母。楊戩也是中國神話中著名神仙,做為玉帝的外甥,他心高氣傲不願依靠玉帝的名聲,居守在下方灌江口,平時不與天庭往來,就像富二代不願依靠家族力量,想自己打拼壹樣,有壹種勵誌的精神。於是他對於玉帝,只是“聽調不聽宣”,意思服從政務和軍務上的安排,不願私下交往過密。

楊戩被描述的‘清奇秀氣’,和那個封神演義中的‘扇雲冠,水合服,腰束絲絳,腳登麻鞋’的楊戩並不迥異,只可能是麻鞋換了錦靴。楊戩也是個高傲之人,“我輸與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贏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從兩句話就可看的出來.由於他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漢族民間對其恭敬之盛,可說是數壹數二。有關他的出身傳說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見的。

玉帝封他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道號”清源妙道真君“。居守都江堰灌州,享受下界香火(巴蜀苗越壹帶壹直都是教派爭奪的戰略要地,佛教普賢菩薩的峨眉金頂,截教趙公明的羅浮洞,還有張道陵的五鬥米道,誇父的成都載天,龍族的洞庭龍王,此外還有老君的青羊觀,以及門下的蜀山劍派,上古之時還有盤瓠氏、西陵氏、蜀山氏、蠶叢氏,可見灌江的重要性),帳前有梅山六兄弟相伴,麾下壹千二百草頭神,對於玉帝聽調不聽宣。後世稱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

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壹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

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

力誅六怪聲名遠,義結梅山六聖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

這首詩是《西遊記》中對於二郎真君的壹段描寫,可謂形神兼備,二郎神楊戩的英挺形象歷歷在目,但是,這位稱號為二郎顯聖真君的神仙究竟是什麽了身世來歷?他是何年何月從何處流傳至今的呢?

首先,從吳承恩寫在《西遊記》裏這首詩來看,至少在明朝中葉,漢族民間對於二郎神的傳說還是耳熟能詳的,因此這詩只是概括式地壹點而過,書中也沒有加以解釋和註釋。但時至今日,二郎神的傳說大量已經淹沒不可考了,像詩中所說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彈打鳳凰就不知所雲了。

其次,傳說他的母親是玉帝的妹妹,因為羨慕人間恩愛生活偷偷下凡來到人間,結識了壹位姓楊的書生名楊君,並與之結為秦晉之好。還生了兒子,就是楊戩。

《二郎寶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歷史:二郎神的父親楊天佑是上天“左金童臨凡”,為確州城內書生。母親雲花女戀舊情下凡與楊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違犯天條,為花果山孫行者所困,被壓於太山之下。後來,二郎神得到天上鬥牛宮西王母的指點,“擔山趕太陽”,劈山救出母親雲花仙女,反而用太山壓住孫行者。《二郎寶卷》是這樣描繪二郎神劈山救母的:“開山斧,兩刃刀,銀彈金弓;升天帽,蹬雲履,騰雲駕霧;縛妖鎖,斬魔劍,八寶俱全。照妖鏡,照魔王,六賊歸順;三山帽,生殺氣,頂上三光;八寶裝,四條帶,腰中緊系;黃袍上,八爪龍,紫霧騰騰。”(見《二郎寶卷,求簽桂造品第十》)“二郎變化有神通,八裝聖寶緊隨跟,出門先收各牙洽,黃毛童子護吾身。後收七聖為護法,白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聖,歸依爺上拜兄弟。帥將跟隨常擁護,天地同春成神聖。白馬爺乘神坐驥,白犬神嗷緊跟巡。貫會降妖捉鬼怪,邪崇精靈影無蹤。”(見《二郎寶卷。心猿不動品第十壹》)《二郎寶卷》中描繪的二郎神形象與《西遊記》中的二郎神形象極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壓直”的別寫,則與元明以來二郎神雜劇相同,而“白犬神嗷”又與《封神演義》中“細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壹源。

二郎神有過劈山救母的事跡,但他劈開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頭。按照《西遊記》裏的說法:二郎神的媽媽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給了凡間壹個姓楊的男人,他們的兒子被喚作“二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二郎神”。玉帝因為妹妹嫁給凡人,龍顏震怒,就把自己的親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親)壓在桃山底下。後來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這才救出母親。劈山救母還有另壹個版本,即沈香劈華山的故事。後來兩個版本合流,就出現了寶蓮燈故事。不過,大家比較壹下便會發現這兩個故事壹脈相承,包括人物關系也是母子、甥舅。 楊戩母親的名字和身份的不同版本非常多。

1、明代嘉靖年間《二郎寶卷》稱楊母為“鬥牛宮的仙女雲花侍長”、“雲花”、“雲花女”。該女有三姐妹(三花),五兄弟(五氣),文中多次出現“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語。

2、《西遊記》稱楊母是玉帝的妹子,未提及名字。

3《中國古典文化文庫》壹書(該書應收錄的是民間傳說)中楊母是驪山姥姆。

4《淮海鑼鼓詞》中稱楊母為張三姐,是玉帝的三妹子。

5明清戲劇《桃山洞》中楊母則是百花仙子。

6河洛大鼓《二郎劈山救母》中楊母是玉帝的女兒張三姐。

7《新出二郎劈山》稱楊母為“白蓮公主”,排行第三,***有姐妹九個。

8《破桃山》中稱楊母名為“張雲臺”。

9壹些民間鼓詞稱楊母為“張四姐”。

楊母為何會有眾多稱呼,大家可以先想壹下七仙女叫什麽,不同的電視劇裏又是如何設置的,妳就明白了。

任何古籍版本均未叫過楊母“瑤姬”。電視劇《寶蓮燈前傳》把楊母的名字說成瑤姬,實則把雲花和名曰瑤姬的雲華夫人這兩位仙女混淆。

另壹仙女瑤姬的眾多道教封號中雖有壹個是“雲華上宮夫人”,卻是西王母之二十三女,姐姐多的是。

瑤姬本為天帝(赤帝)之女,未嫁而死。後來道教為了擴大影響廣泛吸納上古神祇入教,最著名的是西王母的道教化。在唐末五代時期,瑤姬也被收編入道教體系 ,成為王母之二十三女,並被封為“雲華夫人”。該版本傳說是助禹治水,並宣揚道教教義,不涉及戀愛。宋·範成大《吳船錄》卷下:“今廟中石刻引《鏞城記》 :瑤姬,西王母之女,稱雲華夫人,助禹驅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紀。今封妙用真人。”

瑤姬是西王母(王母娘娘)之女的版本中,是西王母之二十三女,只有封號“妙用真人”、“雲華上宮夫人”。可能被電視編劇混淆。

中國地域遼闊,神話體系眾多,神仙中用字重復非常常見,更何況是“雲華”這樣簡單的詞語,如道經中還出現過“雲華玉女”、“雲華真君”等人物,說明“雲華”壹詞在神話文學中經常重復。以王母娘娘在中國的影響,她的女兒更是遍地生根。

眾多關於楊母文獻中,《二郎寶卷》是唯壹涉及“雲華”的,而從寶卷內容來看,楊母雲花與雲華夫人並非壹人,作者並沒有想要把楊母弄成雲華夫人的意圖。 或者說有可能作者只是覺得雲華這名字符合三花聚頂的構想於是就借鑒來用了。作者多次宣揚“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寶卷中三花分別是天花、金花、雲花,楊母叫雲花應該是為適應此目的,既然如此,楊母又是仙女,那除了叫雲花天花難不成要叫雷花、電花?。

瑤姬是炎帝女兒的版本中,是上古傳說。與道教“玉帝”、“楊戩”等無關。

翻開任何壹本正規的神話故事書,瑤姬神話都不會出現“玉帝之妹、楊戩之母”這種說法。在電視劇《寶蓮燈前傳》出來之前,即使是不正規的神話故事書,也不會出現這種說法。

在09年電視劇《寶蓮燈前傳》播出以來。網上流傳,十日曬化瑤姬。該說法是現代人編造的,不是神話 。古神話中的瑤姬與楊戩、三聖母、楊天佑等無關,與曬化無關。

盡管版本各異,但最終都是以二郎劈山、救出楊母為結局,而且最後不是母子夫妻全家團聚,就是兩夫妻重回天庭、兒子女兒皆受封誥……總歸這壹家子之前雖然歷盡艱辛,結果卻是皆大歡喜。

天帝沒有做出派十日將全身長滿白毛的瑤姬活活曬化的惡行。網絡上這說法的出處,可以回來翻翻古籍《山海經》,這裏或許有答案。

“女醜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醜居山之上。”這段文字見於《山海經》的“海外西經”。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所謂的“屍”,是當時部落的執行祭典的巫女,那麽“女醜之屍”,就是壹個名叫“醜”的巫女,而非壹個叫女醜的死人,否則之後這句“生而十日炙殺之”就怎樣也解釋不通。

關於這個叫“女醜”的巫女,《山海經》中有多處提及:“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醜之屍”(《大荒西經》),“海內有兩人,名曰女醜。女醜有大蟹”(《海外西經》),而且此大蟹在海中壹個叫姑射國的島上,“西南山環之”(《海內北經》)。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女醜要麽是壹位海神,要麽就是壹位專門負責祀雨祭典的巫女。《左傳》和《論衡》都有提及女醜是能通鬼神的巫師,以舞接神,天旱求雨。

而所謂那個“全身長滿白毛”的家夥,卻不是女醜,而是旱魃——旱魃有三種,某壹種是黃帝之女的名字,是位穿青衣的旱神。而某壹種“乃僵屍所變,皆能為旱,止風雨”。清代誌怪小說《子不語》就有“旱魃”這壹條,其形為“壹女僵屍,貌如生,遍體生白毛”。古時有種說法:旱魃是天將大旱的征兆,因此就有焚燒旱魃祀雨的求雨祭典。至今四川汶川綿池的羌族地區還有“趕旱魃”的儀式,即由壹人裝扮成旱魃躲在樹中,以巫師為首帶領寨民鳴鑼執棍,遍山搜尋,直至尋獲“旱魃”,將其驅趕下山,來達到祈雨的目的。

在我們壹般認識中求雨,不外乎拜龍王或雨神、插龍牌甚至賽龍舟這類儀式,但在古時,許多求雨的儀式卻相當“殘忍”。今已有學者考證,古人天旱求雨,有“暴巫聚尪之法”,“乃以女巫飾為旱魃而暴之焚之以禳災也,暴巫即暴魃也”(袁珂校註《山海經校註》)。而《山海經》中所載的女醜圖像,都是“暴巫之像”,“以右手鄣其面”、“以袂蔽面”,表現出壹付因被太陽暴曬而不勝其楚毒的模樣。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那個被傳說中十日曬化的,乃是裝扮成長滿白毛、執行祭雨儀式的巫師女醜,而非瑤姬。由於《山海經》中瑤姬有“女屍”的代稱,也許有人將其誤解為“女醜之屍”的縮寫,加上漢族民間又有“二郎擔山趕太陽”的傳說,正易混淆《山海經》中堯帝見十日曬死了女醜仍不肯回歸正常、只好派神射手羿去射日的典故,由此現代電視劇編劇生造出玉帝派十日曬化瑤姬的罪行來,所以說神話裏並沒有十日曬死楊母之說,只是電視劇編劇的編造。 楊戩最威風的時候大概就是被鄧嬋玉打了兩石,雖是挨打,卻是火星迸出,只當不知,仍是緊追不舍。他是有玄功護體,和孫悟空壹樣,也是個鋼鐵戰士。

《西遊記》中的二郎神,“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氣。真個是: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壹領淡鵝黃。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西遊記》第六回)“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壹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那“梅山六兄弟——乃康、張、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將軍;這“郭申直健”,是隱含著“郭牙值”之名的。二郎神與孫悟空鬥戰時,“抖撒神威,搖身壹變,變得身高萬丈,兩只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青臉獠牙,朱紅頭發”,又放出“細犬”,照孫悟空腿肚子上咬了壹口,又扯了壹跌,乘機擒住了孫悟空。(《西遊記》第六回)後來在取經路上,孫悟空等追趕偷竊祭賽國金光寺塔上舍利寶貝的九頭蟲怪,遇上打獵歸來的二郎神及梅山六兄弟。二郎神不計前嫌,幫助取經西去的孫悟空,“即取金弓,安上銀彈,扯滿弓,往上就打”,又有細犬跑出,“躥上去,汪的壹口,把(九頭蟲的)頭血淋淋咬將下來。那怪物負痛逃生而去”(《西遊記》第六十三回)。這小說中的二郎神雖然姓楊,但形貌、彈弓、三尖兩刃刀、鷹犬乃至結義弟兄(梅山七聖),都仿佛是二郎神趙昱的。這就明自地顯示出小說《西遊記》與元明戲曲中二郎神傳說之間的密切關系。在《西遊記》中,二郎神是玉帝“令甥”、“楊君之子”。究其來歷,除“劈山救母”的傳說外,還有另壹條可供追尋的線索,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清源妙道顯聖真君壹丁真人護國佑民忠孝二郎寶卷》(以下簡稱為二郎寶卷)和《消釋真空寶卷》。前者,劉蔭柏有《<;西遊記>;與元明清寶卷》壹文(見《文獻》198了年第3期)論之甚詳;後者,有胡適《跋消釋真空卷》壹文(見《胡適古典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介述頗細。《二郎寶卷》分上、下兩卷,每卷結尾處都署:“大明嘉靖歲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日敬造”。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早於今存《西遊記》最早刊行時間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若依吳承恩晚年家居時(公元1568年離長興丞職位以後)作《西遊記》的通常說法,《二郎寶卷》則寫成於《西遊記》成書之前。即使按照吳承恩青壯年時(嘉靖二十壹年,公元1542年)“正在撰寫《西遊記》或者已經完成初稿”的說法(見蘇興《吳承恩年譜》),《二郎寶卷》的作者也不大可能在十來年後就能看到《西遊記》的初稿並據以改寫成《二郎寶卷》。因此,《二郎寶卷》或者其據以進行創作的二郎神漢族民間傳說對《西遊記》中二郎神的描繪產生過影響,是極有可能的。

其實關於二郎還有些有趣的東西淹沒了,比如他的寵物--人人都知道他的哮天犬,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有壹只鷹吧?實際上,二郎壹出現,應該是架鷹縱犬的形象,這在《西遊記》中就有提及。而同時,從詩中看,他還精通暗器--腰挎彈弓新月樣,這個彈弓在《封神演義》中好象也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