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在壹生中幹了什麽

孔子在壹生中幹了什麽

綜觀孔子的壹生,他的主要業績,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壹,孔子是教育家。

孔子從近四十歲開始辦學,到七十三歲逝世,壹生的主要身份是教師。其中,他五十壹歲做官到五十五歲辭職,這三年多期間,仍有學生在身邊,由他言傳身教。他周遊列國,始終有壹批學生相隨,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隨時隨地教誨學生、回答學生的提問,乃至路途中在大樹下集體休息時,也指導學生演習禮儀。他們的列國之行,如同老師帶領壹批批學生外出考察、學習。教育工作是孔子熱愛的工作,也是他壹生的主要事業。

在孔子之前,中國只有貴族學校,只接收貴族階級子弟入學,廣大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可以說,教育為貴族所壟斷。孔子打破了貴放對教育的獨占,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壹所平民學校,實行“不分貧富、貴賤、國籍等區別,凡誌願入學者人人可以入學”的辦學方針,向廣大民眾敞開教育的大門,把受教育權還給人民,這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偉大的創舉。他接收的學生來自各國,大部分是平民,其中壹部分家境相當貧寒。他的學生前後***有三千人,其中著名人物七十二人,孔子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棟梁人才。

孔子創辦的是私立學校,獨立自主,不受外力幹預。他有自己的辦學方針,自編的教材,突破了傳統的貴族教育的格局,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進和革新。孔子的辦學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為以後兩千余年遍布中國和東亞各國的塾學和書院所繼承,推進了中國文化教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孔子是古代偉大的教育家,被尊奉為“萬世師表”。

第二,孔子是思想家。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經過整個春秋時期的長期諸侯兼並戰爭,在急劇的社會動亂中,各國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勢力(基本是陪臣),登上政治舞臺。貴族階級沒落,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制正在代替封建貴族領主的農奴制,農奴解放的潮流遍及各國,舊的社會關系瓦解。新興地主階級仍然是壹個剝削階級,他們在發家和奪權過程中所用的手段,更加兇惡和卑劣無恥。在這個時代,孔子依據他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及其對現實的觀察,繼承從原始氏族社會到夏、商、周三代優秀的文化傳統,提出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仁學學說體系、以德治為中心的政治思想、完善個人道德的修養論,並確立了以中庸哲學為基礎、以禮制為形式而建構和諧社會的理想;這些思想學說都達到他那個時代的認識高度。由於時代的局限,他向往的是和平、繁榮、禮樂文化昌盛的西周社會,希望推行西周的禮樂文化而重建盛世。其實他對西周的認識,都是從書本上得來的,對西周的社會矛盾缺乏真切和全面的了解。他的思想學說,包括哲學、政治、社會倫理、教育學、文藝學以及做人處世和個人修養諸多方面,對中國社會發展和世界文明也有深遠的影響。雖然在其整個思想學說體系中,尤其在政治方面也有難以避免的若幹落後、保守的因素,但瑕不掩瑜,從總體來看,在兩千五百年前是先進的思想,而且其中許多基本觀念,具有原始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成分,至今仍屬於中華民族傳統的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稱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他當之無愧。

第三,孔子是古文獻整理專家、中國上古時代的大學者。

任何壹個民族的文化,都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和發展,沒有傳承,便是文化的中斷;文獻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先秦文獻的主要載體是竹簡,壹部書的竹簡要幾百枚至幾千枚,刻制不易,搬運不易,保管也不易,主要由宮廷專門機構和貴族世家保存。孔子時代,王室衰亡,宮廷和各國公庭保管的文獻大量散佚,如以《詩》、《樂》為例,據《論語·微子》記:

太師摯適齊,亞飯於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譯文〕太師師摯到齊國去了,二飯、三飯、四飯的樂師幹、繚、缺,分別去了楚國、蔡國、秦國,打鼓的方叔去了黃河邊,搖小鼓的武去了漢水,副樂師陽、擊磬的襄到海濱去了。

這壹段記錄了魯國宮廷的樂師紛紛走散、逃亡四方。又據《國語·魯語》記:“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宋國宗廟祭祀樂歌要到周太師那裏去校正音律,說明宋國保存的文獻散佚不全。孔子的貢獻是長期努力從各處搜集散佚的古代文獻,並且付出很大的精力進行整理編纂,使壹些重要文獻得以保存傳世。他的這壹貢獻,是亙古以來無人可比的。

經過孔子幾十年的工作,他親手完成了六種古籍的整理和編纂。

(壹)《詩》:後稱《詩經》,包括“頌”(周、魯、宋的宗廟祭祀樂歌)、“雅”(貴族創作的歌詩)、“風”(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歌詩),編集了距今兩千五百年至三千年之間的歌詩***305篇。這是中國由口頭文學轉化為書寫文學的第壹部詩集,被稱為中國文學的源頭,與希臘史詩、莎士比亞戲劇並稱世界古代三大文學名著。孔子不但對這本詩集的歌詩進行收集、整理、校勘,還進行正樂(校正音律)和語言規範化的處理。《論語》中有他教學生讀《詩》以及他用《詩》和講《詩》的記錄。

(二)《書》:即《尚書》,又稱《書經》,是夏、商、周三代歷史檔案文獻。《尚書》就是上古的書,上起堯舜,止至東周,是中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匯編,記錄了距今四千年到兩千六百年間的若幹政事活動,涉及政治、軍事、哲學、宗教、法律、地理、歷法等諸多領域,是研究古史不可缺少的歷史文獻資料。據《緯書》說,《尚書》原有3240篇,經孔子輯佚整理,得120篇;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漢代時還有100篇,經魏晉南北朝又有散佚,現僅傳58篇,包括《虞書》5篇、《夏書》4篇、《商書》17篇、《周書》32篇。

(三)《易》:即《周易》。原本是蔔筮用書,但它含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也有許多社會史料和文學資料。孔子不迷信鬼神,也從不占蔔。他五十歲時鉆研《周易》,發現了它的哲學價值。《論語·述而》篇記錄:“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讀《易》曾“韋編三絕”。據說,他為講解《易》,寫了《周易大傳》,發掘《易》的哲學內涵,孔子是第壹位把《易》作為哲學來讀、來講的學者,從而確定了這部文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四)《禮》:又稱《禮經》,實際指《儀禮》17篇。(後來“十三經”中的三《禮》,指《儀禮》、《周禮》、《禮記》。《周禮》是戰國人編的,《禮記》是漢代編的禮學論文集。)這17篇,全是周代禮儀的詳細記錄,記錄婚、冠、喪、祭等禮節儀式的過程及其具體安排,其中保留了我們民族原始禮儀的若幹成分。《儀禮》是孔門弟子從事司禮活動的依據,其中若幹成分壹直沿襲到現代的禮俗活動之中。

(五)《樂》:又稱《樂經》。孔子特別愛好音樂,也精通音律。他認為音樂的功用是陶冶人的情操,激發人的情感。如何運用音樂,既關系人的意誌,也影響社會風氣和國運興衰,所以他推重壹些樂曲,也堅決反對壹些樂曲。《樂經》是他推崇的樂曲的曲譜,也有壹部分理論說明文字。到漢代時,《樂經》已經失傳。

(六)《春秋》:《春秋》本來是魯國歷代史官逐年逐月大事記的名稱,孔子依據魯國的史記,參考其他國的史冊,以魯國紀年及十二公年次為序,進行整理修纂,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242年間各國史事1800多條。因為孔子編著的這本書,中國歷史分期便把這個時期稱為春秋時期。孔子作為教學用書,就是當時的近代史教材。它用的魯國紀元,記的是這壹歷史大變革時期的各國之事,書中記的都是原始記錄,經後人考證,所記的天象壹壹符合現代的科學推算,再驗證出土文物和他國史書,記事可作為可信的歷史資料。孔子編修《春秋》,並非只是抄集各國的史官記事,也非單純記述史事,而是“以述代作”,在記述中表現出他的政治主張。司馬遷《史記》說:孔子“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後人把書中表現的政治思想,稱為“春秋大義”;把他壹字不茍、字寓褒貶的嚴謹筆法,稱為“春秋筆法”;《春秋》的義理和筆法,都對後世影響深遠。《春秋》文字簡約,最長的壹條記事,也只有23字,讀《春秋》必須有“傳”“記”作解釋和補充,才能夠明了。通行的傳記有《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後世將經和傳合編,《春秋》三傳均列入“十三經”。

學者孔丘整理編修以上六種古籍,為中華民族保存了珍貴的上古文獻,而且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孔子是中國古代第壹位成績巨大的古文獻整理專家。

教師孔丘用這種教材教授學生,用《詩》作文學和語言教材,用《書》作政治教材,用《易》作哲學教材,用《禮》作禮儀教材,用《樂》作音樂教材,用《春秋》作近代史教材。孔子死後,儒家弟子繼續使用這六種教材,稱為“六經”。漢代起,《樂經》失傳,“六經”只剩下“五經”,仍為儒家的傳統教科書,是千百年來世世代代讀書人必讀的課本。

第四,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先後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人物七十二人,弟子們壹部分從政,大多數從事司禮或教育工作。他們代代相傳,奉孔子為祖師,讀孔子編定的教材,孔門弟子在戰國時期形成儒家學派。

戰國時期是文化學術興盛、諸子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學派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學派。

在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先後有多位儒學大師,他們尊奉孔子的思想學說,又各從不同的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如曾參著重發展了儒家的“孝”道,據說後來列入儒學十三經的《孝經》,是曾子受之孔子的親傳於後來編著完成的。孔子的學生子夏(蔔商)以文學見長,戰國初期在西河(今陜西合陽縣洽川)開門講學,講傳《詩經》和《春秋》。曾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發揮孔子的中庸哲學思想,完成了後來定為“四書”之壹的著作《中庸》。子思與其再傳弟子孟軻(孟子),被後世稱為思孟學派。孟子是戰國中期的儒學大師,把孔子的人本學說發展為民本學說。戰國後期的儒學大師荀況(荀子),則把孔子的禮儀學說與法制緊密結合,促進了中國大壹統的封建專制主義帝國的形成和鞏固,成為戰國後期儒家學派中的又壹個派系。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官方確立的國學,在國家的政、刑、禮、樂和社會的壹切活動中,是居於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學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基本上長期沿襲下來。兩千年中的各個時代,名垂歷史的許多儒學大師,都對儒學有所發展和改造。儒學的主要內容是經學,即研究和傳播儒家經典的學問,始終以孔子手定的五經(以及衍生的其他各經連同五經並稱十三經)為研究的主體,也以孔子的思想學說為本源。

歷史上和仍在傳播於現代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儒學,是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本源而構成的思想體系,在今日的世界仍有重大影響。現在有幾百所孔子學院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