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王陽明的著作有哪些?

王陽明的著作有哪些?

著作:

1.《大學問》

《大學問》是中國明代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王陽明)的綱領性哲學著作,被其弟子們視為儒家聖人之學的入門教科書。

簡介:大學問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壹”,即通過認知和實踐的統壹來實現人格的發展和道德的實踐。王陽明認為,知識的真正價值在於它的實踐應用,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他主張通過內觀自性,直接洞察到人的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善惡判斷力,並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實踐,實現心靈的自我完善。出處:《大學問》是王陽明研究古本《大學》並對朱子《大學》的解讀作了批判之後的結合。《大學》壹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在唐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註。至南宋,二程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且朱子重新作了編排整理後,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從此《大學》成為宋代以後歷代讀書人必讀的經典,朱子對《大學》所作的解釋也因此而成為歷代所公認的權威經典,及至明中葉,王陽明心學成為明代儒學的主流。王陽明由早年信奉朱子之說轉而懷疑並批判朱子之說,因而才有《大學問》壹文的創作。2.《王陽明全集》

《王陽明全集》是研究王陽明心學思想及王陽明壹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 具個性、最具爭議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壹部現代人成功修身、強大個人內心的勵誌作品

簡介:《王陽明全集》的編纂工作起源於明代末年,百余年後的清代中期逐漸完稿,並於清代乾隆年間由清宮刻書局進行刻印。該全集***分為24卷,內容涵蓋了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哲學理論、道德觀念、政治理念以及他與其他學者的交往和辯論等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了《傳習錄》、《心鑒》、《治學備受》、《天賦甘露》等重要篇章。王陽明全集的出版對於推廣和傳承王陽明學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全集中的文獻資料,讀者可以深入了解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學術觀點和思考方式。同時,全集還包括了其他學者對王陽明學說的研究和評論,為讀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學術參考和解讀。王陽明全集被視為研究和理解王陽明學說的重要參考資料,對於深入了解中國傳統哲學與思想史具有重要意義。它在中國學術界和教育機構廣泛傳播和應用,被視為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基石之壹。出處: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壹”“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題,受到後人的廣泛推崇。嚴復、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等都是“陽明心學”的追隨者。其學術思想在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響。本套《王陽明全集》以民國二十三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即民國二十二年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合訂本)進行逐字校對。《全集》足本總卷三十八卷,在盡量保留原版面貌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對全書做了精心的編排和修訂。3.《傳習錄》

《傳習錄 》由王陽明弟子所記,是王陽明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的簡集,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觀點,是儒家壹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傳習”壹詞源出自《論語 》中的“傳不習乎” 壹語。

簡介:《傳習錄》主要包括了王陽明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誨、學生們的提問和討論,以及自己的回答和觀點等內容。王陽明在書中以對話的形式,展示了他的理念、教育方法和心學觀點。這本書被認為是王陽明思想的重要表述之壹,展示了他對於人性、道德、教育和政治等方面的獨特見解。《傳習錄》中的思想以“心即理”為核心,強調心性的重要性和個體內在的道德直覺。王陽明認為,人人都內含有良知和道德智慧,只要發現和覺察自己內心的直覺和本能,就能夠實現道德自我修養,同時也能夠影響和改變外部世界。他強調通過認識自己的心性和持之以恒的實踐來達到人格的完善和社會的進步。出處:《傳習錄》是哲學著作,由王陽明的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王陽明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壹派的代表人。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壹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壹語,傳習錄是明代心學的代表性著作。4.《王文成公全書》

《王文成公全書》是清同治光緒間(1862-1908)浙江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明代王守仁。該書***三十八卷,收錄了《宋子晚年定論序》、《修道說》、《大學古本序》等作品。

簡介:《王文成公全書》,首先展示了陽明學派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是在批判“程朱學派”的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哲學體系的基本內容有 三: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主觀唯心主義宇宙觀;致良知的先驗唯心主義的認識論;知行合壹的封建道德修養論。就他的宇宙觀來看,他認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他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出處:《王文成公全書》 是清同治光緒間(1862-1908)浙江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明代王守仁,儒客大家。該書***三十八卷,收錄了《宋子晚年定論序》、《修道說》、《大學古本序》等作品。5.《王陽明大傳》

《王陽明大傳》這本書主要講了“致良知”,對於“致良知”有著這樣的理解: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壹,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壹體。良知前冠壹“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

簡介:《王陽明大傳》是壹部介紹中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的傳記作品。它以王陽明的壹生和他的學術理論為主線,全面展示了他的成長經歷、學術貢獻和對社會的影響。該傳記通常分為多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涵蓋了王陽明生平的不同階段和重要事件。從王陽明的早年成長到他進入仕途、領導軍事和政治事務,以及他在教育、思想領域的貢獻,這些都是《王陽明大傳》所關註的內容。出處:王陽明是繼朱熹之後的又壹大思想家。束景南教授是研究宋明理學的著名學者,曾出版《朱子大傳》和《王陽明年譜長編》等,均獲得學界的肯定,並獲得中國圖書獎等重要獎項。束教授花了五十余年的時間潛研王陽明,收集到大量關於王陽明的新資料,發覆抉疑,考證辨析,在王陽明的生平行事與思想上都有許多獨到的新發現、新開拓,特別是在對王陽明思想的研究上提出了十大新發現,顛覆了五百年來人們對王陽明的傳統認識與看法。該著作不是壹般意義上的人物傳記之書,而堪稱是壹部宏大的思想史著作,具有很高的獨創性、學術性。

補充資料:

1、功績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2、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壹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

王陽明簡介:王陽明 即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禦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