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之所以要拜上帝教,發動太平天國運動,很大壹部分原因是由於他科舉受挫,沒有取得機會能入仕為官。因此,當他建立政權後,馬上就開科取士,作出壹番廣納天下賢才的姿態。
但事實證明,任何好的事情到了太平天國手裏往往就會變樣,以科舉取士來說,也僅僅是在表面上尊重讀書人。按照當時的記載,太平天國的科舉錄取率極高,如1853年湖北鄉試,報名參加考試的總***不到1000人,中舉的達800多人,錄取率高達80%以上。
太平天國通過科舉選撥出來的讀書人很多,但能留下壹點事跡的卻寥寥無幾。只有狀元武立勛、吳榕寬、劉忠達等,在壹些書籍、文件中留下了幾筆文字,壹個名銜,其他數以千計、萬計的各級科舉中榜者,只不過是匆匆走了個過場。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太平天國在人才輩出的江南,找不到讀書人為他們效力呢?概括起來,無非有兩個原因:
第壹,洪秀全以迷信神權起家並統治政權,或許是因為自己科舉落地的仇視心裏,導致了他貶低聖賢、古籍。他不僅將自己著作裏的古人事跡、古代典故壹概刪除,還把古代帝王壹律貶為?侯、相?。如唐太宗被改名為?唐太侯?、梁惠王被改名為?梁惠相?。
就是對古籍的名字洪秀全也作了修改,比如《字典》不許叫?典?,只能叫?字義?;《詩經》不許叫?經?,只能改名?詩韻?。讀古書在很長壹段時間內被認為是犯罪,凡讀書人能讀的只能是太平天國的書籍,所有聖賢書壹律要焚燒。這種做法就好比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必然會引起讀書人的極大抵觸。
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所用的文體也是八股文、試帖詩,但在內容上卻作了很大的?改進?,所有題目都必須出自《聖經》,甚至出自洪秀全自己所作的?天詩?。比如1859年的會試題目就出自洪秀全的《十全大吉詩》中的:?三星***照日出天,禾王作主救人善。爾們認得禾救饑,乃念日頭好上天?,要求應試者對這首詩寫讀後感。
老實說,洪秀全讀過書但不過是個秀才功名,所作的詩實在是不敢恭維,不用想,當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考生們看到這樣的考題時,內心肯定是崩潰的。
第二,對於那些真心投靠的讀書人,太平天國首領並不能人盡其用,甚至連最起碼的尊重也沒有。
太平天國早期,確實有不少人對它存有幻想,也天真地認為洪秀全就是救苦救難的造世主。因此,投奔而來的讀書人很多。可是,人們發現,天國的首領們對讀書人卻不屑壹顧,對他們的建議也極少采納。
比如有壹個讀書人接到招賢榜後,興致之下寫了壹篇祝詞呈給洪秀全,將他比作是劉邦、朱元璋。可這個馬屁拍到馬腿上,洪秀全勃然大怒,說?劉邦、朱元璋是朕的馬前先鋒?,結果把這個倒黴的書生送到衙門改造學習。
在太平天國後期,壹些擔任基層官員的讀書人,包括獲得太平天國科舉功名的人,也常常因為沒有滿足?上貢?、?特捐?要求,被當地駐軍處罰甚至是痛打,斯文掃地。如此待遇,怎麽能讓讀書人以死相報呢?
像陳玉成、李秀成這樣的後起之秀雖然比較尊重讀書人,但他們也還是沒有做到推心置腹。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用金錢、美女拉攏的層面上,始終無法對讀書人做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說太平天國前期,讀書人或多或少還願意投奔洪秀全,那麽到了天京事變後,他們都知道這個政權大勢已去,沒有人願意再和他們***患難了,寧願躲在家裏無所事事,也不會出頭為天國效力。
這種不尊重甚至是鄙視讀書人的做法,讓太平天國政權陷入危機。曾國藩以此大做文章,於鹹豐四年(1854年)發布了《討粵匪檄》,在裏面,曾國藩把自己樹立成捍衛儒家道統和中國文化傳統的衛道士,雖然這是政治所需,但此舉也引起了讀書人的***鳴,贏得了天下士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