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傳》匯集了佛、道、儒、醫、武的精粹,有機地融為壹體,是多代人堅持學習和實踐的結晶。
反觀佛教,接觸《太極傳》需要壹種超然的心境,就像壹個老和尚的“禪定”,冥想、調身、調心、調息,極其生動、寧靜,自然產生有規律、有序的內氣沿著任督二脈運行,健康、養生。
反觀道家,道家說要煉田單精神,可以用“立樁”來滋養先天之氣,使內氣充盈,回歸田單,久而久之,內功加深。
對比儒家:儒家崇尚“中庸之道”,貫穿拳法始終,要求不偏不倚,盡善盡美,通達全身。
只有自由機動,才能和諧。
對比醫學:“太極”和醫學原理壹模壹樣。通過練拳,可以對內臟和四肢進行自我按摩,從而活絡氣血,疏通經絡,調節神經系統,提高機體免疫力。練拳涉及多,受的苦少,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對比武術:太極拳在武術方面的造詣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詬病。有人說:“太極拳可以鍛煉身體,但就拳術而言,恐怕只是虎頭蛇尾。”
這裏結合個人經驗,闡述壹下“太極拳”的作用。
幾年前,五個太極拳愛好者在壹個公園裏舉行了壹場拳擊比賽。我遇到壹個武術教練,當他得知我們在練《太極傳》的時候,壹字壹句的說:“太極太極,練出來好看,別著急”。在他的鼓動下,我讓他打。他打電話,我就用太極的手法化解,順手發出去。在他快要摔倒的時候,跳起來壹把抓住他,避免受傷。然後另外四個人試著和他動手,輕松地把他放了出來。那人非常驚訝。武術教練拿出他的名牌遞給我們,表示用拳頭交朋友。他說:“直到遇見妳,我才體會到太極拳的奧妙。”。
這裏必須指出的是,太極拳並不是“天下第壹”,無論哪種武術都各有特色,絕對不能以拳種來判斷水平。各種武功都是通過努力流傳下來的。
太極拳包含許多科學。
《太極傳》包括哲學、心理學、力學、美學等多門學科。
哲學:《太極傳》充滿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比如每壹招都分陰陽,內外對應,左右相,上下相,物極必反。這就是對立統壹的體現。
心理學:《太極傳》還能達到身心鍛煉。淡定練習,榮辱不驚,沈著冷靜,隨機應變,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力學原理:這裏僅對《太極傳》的力學原理進行初步分析,以說明《太極傳》的科學性。
在太極推手中,運用了“貼貼”的手法,體現了摩擦力的存在和運用。
太極推手的抓放技術體現了杠桿原理。
太極推拿法中“螺旋纏繞”的操作,就是在運動過程中利用多種矢量力隨時變化,可以達到“易攻”的效果。
太極的“四兩撥千斤”體現了弧線運動中的“切力”。
抽象來說,當對手用水平力打擊時,根據數學公式:水平力× cos 90 = O,所以垂直力可以破水平力,小力可以破強力。當然,這裏忽略摩擦力。
實戰中,雙方力量的角度隨時都在變化,不可能用數學公式準確完整地表達整個作戰過程。但是,妳可以用身心去感受,並做出潛意識的反應。
“引進失敗,組合出來”是太極傳推手的特點之壹。對方重拳出擊,我就粘著對方傳來的力量不放。此時,我的力與另壹個力方向相同,速度相同。當對方感覺自己要失去重心,想要對準自己的時候,由於慣性,不可能突然停下來或者馬上改變方向。此時,我會用我的力量,對方無疑會被我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