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朝花夕拾的命名說明了什麽 ?

朝花夕拾的命名說明了什麽 ?

《朝花夕拾》作於壹九二六年,***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 魯迅

[2]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壹九二七年,魯迅在廣州重新編訂,添寫《小引》《後記》,並改名為《朝花夕拾》,是了解與研究魯迅早期生活、思想和當時社會風貌的重要藝術文獻。十篇中《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七篇,為回憶童年生活,讓讀者看到魯迅先生故鄉的民俗風情,也見到當時人心世道。《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乃人生懷念文字。藤野是壹位正直、熱誠的日本學者,範愛農是壹個在黑暗中,抑郁、憤懣的愛國青年,《瑣記》記的則是,作者自己為尋“另壹類的人們”經歷的艱難和熱望。 《朝花夕拾》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既描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誠摯的懷念,真實的書寫了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所經歷的生活種種——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每壹篇都生動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壹角 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表現出對反動、守舊勢力的打擊和嘲諷。 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壹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壹。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

重點文章主要內容

《狗·貓·鼠》——對貓的討厭和仇恨 《阿長與<山海經>》——懷念長媽媽 《二十四孝圖》——批評封建孝道的 《五猖會》——描繪封建家長制的 《無常》——描繪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童年生活的 《父親的病》——揭露庸醫誤人的 《朝花夕拾》

《瑣記》——描寫壹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 《藤野先生》——寫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 《範愛農》——寫壹個潦倒壹生的同鄉好友的故事

圖書目錄

小引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範愛農 後記

作品目錄

目錄《小引》 《 魯迅著《朝花夕拾》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精讀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精讀 《無常》精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精讀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精讀 《範愛農》精讀 《後記》 《朝花夕拾》小引 ·魯迅 後記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錄為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六課。 《藤野先生》被收錄為蘇教版八年級下冊 第五課。 《朝花夕拾》被收錄為蘇教版九年級下冊 名著推薦與閱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錄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1課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壹。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第壹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仿徨》等。 在他寫的人物中沒有壹個壞形象. 1881年9月25日,魯迅先生誕生在浙江紹興。周家是壹個大家族,到魯迅祖父壹輩,已日漸衰敗。魯迅的父親是個秀才,在仕途上終生不得意壹直沒有考上舉人。12歲那年,祖父因科場案入獄,父親受此打擊日漸病重,在他15歲那年病逝。這段時間裏,作為家中的長子,魯迅計劃每天出入於當鋪和藥店之間,深深地感到事態的炎涼。17歲,魯迅離開家鄉,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轉入路礦學堂。190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東渡日本深造。兩年後,進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幻燈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認識到改變中國人麻木的精神比醫治肉體更為重要,於是棄醫從文。1909年回國,回國以後,魯迅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教過書,後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間目睹了辛亥革命從勝利到失敗的整個過程,更加堅定了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是國民性的改造的認識。1917年前後,新文化運動以及文學革命已經開始提倡,魯迅開始寫作,隨著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發表,壹發不可收拾,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這壹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壹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壹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壹集,1909年出版。 朝花夕拾

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壹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 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壹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余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壹部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徨》。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壹,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魯迅生前出版有小說集三種、散文集兩種、雜文集十五種、通信集壹種、文學史著兩種。在整理中國古籍和翻譯外國文學方面也成績卓著。其全部著譯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匯編位《魯迅全集》、《魯迅譯全集》和《魯迅輯錄古籍叢編》。

寫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壹。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壹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壹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註人生、關註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國初期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沈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納入初中課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可見它對教育事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啊。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壹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經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東壁下創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壹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待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壹樣,也是汙濁的。 魯迅在這裏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醜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註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余,魯迅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範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於1927年出版。

藝術特色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壹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 朝花夕拾

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壹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壹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壹只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裏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標致”來諷刺清國留學生的醜態;用“精通時事” 來諷刺清國留學生所“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些無聊的事;用“愛國青年”來反諷當時日本壹些受軍國主義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用“何嘗”來加強反語的語氣從而加強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體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稱之為“回憶散文”,本為散文文體,而又特別標示“回憶”二字,可能是因為魯迅說過,《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寫的是記憶中的往事。魯迅在創作《朝花夕拾》時,在文體樣式的選擇上,或許是不經意的,但卻是必然的,他所選擇的是表現自己獨特人格精神氣質的文體。《朝花夕拾》不是經驗性的記事,也不是純想象性的描寫,重在寫感觸,有了感觸其中的兩篇確實是事實上的雜感體,即《貓·狗·鼠》與《二十四孝圖》。 二是散文與雜感結合的文體。這種結合可能並不是文體創造的自覺,而是寫作時作者的感觸由內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內在的情感體驗為驅力,轉向外在的文明批評。由於魯迅行文每不忘社會,且很少沈入屬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隨處可見感觸內外交叠的描述與評論,其文體基本上是散文與雜感的結合,最典型的是《五猖會》、《無常》、《父親的病》、《瑣記》。 三是純散文。魯迅在憶述昔日的生活經歷時,較多地沈入個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較少出之以雜感式的議論,這就成為純散文。當然所謂“純”是相對而言的,對魯迅來說,完全沈入個人情感世界是罕見的,像冰心《往事》那樣純粹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文體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從總體而言,屬於朱自清所說的那種“散文學”文體。但魯迅也有沈入屬於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時候,於是產生了雜感因素很少的純散文文體,典型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五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長媽媽)、恩師(藤野先生)、朋友(範愛農)、父親和鄰居(衍太太)、作者兒時的私塾老師(壽鏡吾)。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壹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壹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壹面。(質樸善良、愚昧麻木、勤勞) 藤野先生——壹位日本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壹切都很平凡,沒有民族歧視,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嚴謹認真、平等待人、和藹可親) 範愛農——壹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壹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壹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壹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妥協、懦弱)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爸爸是無情的,他沒有關註到孩子在壹步壹步的努力,卻壹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損,便會度日如年。(嚴厲、慈愛) 衍太太——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壽鏡吾——方正、質樸、博學。

重要篇目

《狗·貓·鼠》——在這篇文章裏,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壹,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時而壹副媚態;第三,它老在交配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壹只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壹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壹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五猖會》——五猖會是壹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壹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麽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同時,文章深刻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決在陰間”,只能在冥冥中尋求寄托,尋求“公正的裁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父親被江湖庸醫耽誤,死去了,壹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裏回憶了隔壁家的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讓孩子做危險的事,給魯迅看不健康的圖片,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出了她是壹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學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寫於1926年10月12日) 《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倍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現在《朝花夕拾》壹書已成為人教版初二語文名著導讀的其中壹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書也已選入蘇教版九下“名著推薦與閱讀”,也被選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導讀”,其中小引,《阿長與〈山海經〉》被選入讀本。 總起來看,《朝花夕拾》寫到他年少時代以至於到日本前後的若幹生活片段,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敘述情切感人,又有機的糅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