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o yí
2 英文參考Lígōu LR5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交儀為經穴別名[1][2]。即蠡溝[2]。《備急千金要方》:“女子漏下赤白,月經不調,灸交儀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五寸。”《針灸資生經》作蠡溝穴別名:“蠡溝二穴,亦名交儀。”
穴位 蠡溝 漢語拼音 Ligou 羅馬拼音 Likou 美國英譯名 Insect Gutter 各國
代
號 中國 LR5 日本 5 法
國 莫蘭特氏 F5 富耶氏 F6 德國 LE5 英國 liv5 美國 Li5
蠡溝為經穴名(Lígōu LR5)[3]。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別名交儀[4]。屬足厥陰肝經[3]。蠡溝是足厥陰肝經的絡穴[3][5]。蠡即貝殼,溝即水溝,腓腸肌外形酷似貝殼,穴在其內側溝中,故名蠡溝[3]。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小便不利,遺尿,帶下,下肢痿痹,外陰瘙癢,睪丸腫痛,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陰癢,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酸痛,現代又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睪丸炎,性機能亢進,睪丸卒痛,遺精,足脛酸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閉,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等。
4 蠡溝穴的別名交儀(《千金翼方》)。
5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6 穴名解蠡即貝殼,溝即水溝,腓腸肌外形酷似貝殼,穴在其內側溝中,故名蠡溝[3]。
蠡,盛水之瓢,小意,又指齒木小蟲,又貝殼名。溝,有水道之義,狹小之溪,凹渠之陰象也。本穴適當脛骨與腨腸肌之間,有如狹小之溪溝,又因該穴主治陰門瘙癢,有如蟲行,故名之。楊上善曰:“蠡,瓢勺也。胻骨之內,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又本穴在脛骨與腨腸肌之間,為足厥陰經之絡,與足少陽之絡光明相應。喻光明猶明珠,腨腸肌覆伏如蠡(蚌殼),故名為蠡溝。光明、蠡溝二穴,誼猶母子,用於治療,取宜和協。[6]
7 特異性蠡溝是足厥陰肝經的絡穴[3][5]。
8 所屬部位小腿[7]
9 交儀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蠡溝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5]。
蠡溝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3]。
蠡溝穴位於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近內側緣處[4]。
蠡溝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3]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10 交儀穴的取法蠡溝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3]。
正坐或仰臥位,先在內踝尖上5寸的脛骨內側面上作壹水平線,當脛骨內側面的後中1/3交點處取穴。
正坐或仰臥位,於髕尖與內踝尖連線的上2/3與下1/3交點,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取穴,橫平築賓[8]。
11 交儀穴穴位解剖蠡溝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疏松,內行有淺靜脈、皮神經和淺淋巴管。大隱靜脈與隱神經伴行,並起自足背靜脈網內側部,經內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內側面上行。下肢的淺淋巴管起自足趾,於足背、足底匯成淋巴管網。大部分淺淋巴管沿大隱靜脈及屬支匯入腹股溝淺淋巴結。僅小部分淺淋巴管,沿小隱靜脈匯入腘淋巴結。當針刺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後,可直抵無肌肉保護的脛骨骨膜。或經脛骨內側,直抵骨後小腿三頭肌中的比目魚肌。該肌由脛神經支配。
11.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脛骨骨面[3]。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9]。
11.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大隱靜脈和隱神經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脈分布[9]。
布有隱神經的分支,後方有大隱靜脈通過[4]。
12 交儀穴的功效與作用蠡溝穴有疏肝理氣、調理經脈的作用[3]。
蠡溝穴具有舒肝理氣,調經止帶的功效。
蠡溝穴具有疏肝理氣、清熱利濕、調經止帶、消腫止癢之功效和較強的通經活絡作用[10]。
蠡溝穴系肝經之絡穴,有益肝調經、清熱消腫之功[6]。
13 交儀穴主治病證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小便不利,遺尿,帶下,下肢痿痹,外陰瘙癢,睪丸腫痛,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陰癢,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酸痛,現代又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睪丸炎,性機能亢進,睪丸卒痛,遺精,足脛酸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閉,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等。
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等[3]。
蠡溝穴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月經不調、帶下,下肢痿痹[9]。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陰挺,帶下,外陰瘙癢;睪丸腫痛,小便不利,遺尿;疝氣,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8]。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不利,睪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酸痛。
現代又多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睪丸炎、性機能亢進等[3]。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睪丸卒痛,遺精,足脛酸痛等[4]。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性功能亢進,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閉,疝氣。
其他疾病:梅核氣,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
14 刺灸法 14.1 刺法壹般沿皮刺0.3~0.5寸[3][4]。
平刺0.5~0.8寸[8][9],局部有脹重感[8]。
14.2 灸法可灸[3][8][9]。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4]。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5 交儀穴的配伍蠡溝配陰陵泉、三陰交,有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脛部酸痛。
蠡溝配陰陵泉、三陰交、太溪,治脛部酸痛[8]。
蠡溝配百會、關元,懸灸或隔附子餅灸,有溫陽舉陷升提的作用,主治子宮脫垂。
蠡溝配百會、關元、氣海,治子宮脫垂[8]。
蠡溝配太沖、氣海,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及睪丸腫痛。
蠡溝配大敦、太沖、氣海,治疝氣及睪丸腫痛[8]。
16 文獻摘要《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針灸甲乙經》:陰跳,腰痛,實則挺長,寒熱,攣陰暴痛,遺溺,偏大虛則暴癢氣逆,腫睪,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熱,如有息肉狀,如著欲出,背攣不可俯仰,蠡溝主之。女子疝,小腹腫,赤白淫,時多時少,蠡溝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氣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卒疝少腹腫,時少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腹中痛,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狀,背拘急不可俯仰。
《類經圖翼》:主治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石,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
17 交儀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落枕患者端坐凳上,保持凳與雙膝同高。取蠡溝,用28~30號1.5寸毫針沿脛後緣局部按壓敏感處,直刺0.5~1寸;針患病的對側,如雙側病重,針雙側;施用撚轉補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中間行針1次。當針刺得氣後,保持原坐位,即活動頸部、肩部或肩胛部,做前屈、後仰、側屈,旋轉活動頭頸部;往前、後、外側及旋轉活動肩及肩胛部;壹般宜往痛得較甚的方向活動,運動速度要先慢後稍快,先小幅度再大幅度。患者有越活動越放松的感覺。留針期間保持活動25 min以上。每日1次,壹般治療1~3次。***治療48例,其中1次治愈16例,2次治愈17例,總治愈45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為100%。[8]
17.2 治療肝郁氣滯之厥冷證取雙側蠡溝,以1.5寸毫針,沿經絡走向平刺0.5~0.8寸,得氣後留針30 min,中間行針2~3次,平補平瀉。治療1次後手足開始轉暖,依上法針刺2次後手足厥冷消失。[8]
17.3 治療陰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