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足太陽膀胱經簡介

古籍中的足太陽膀胱經簡介

足太陽膀胱經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為十二經脈之壹。代號BL。與足少陰腎經相為表裏。五行屬水。本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向上至額部,左右交會並與督脈相會於頭頂部百會穴;它的分支,從頭頂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回出來在項部的天柱分開下行,壹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兩旁到腰中,進入脊旁筋肉,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從腰部挾脊繼續下行,經臀橫紋中點的承扶,到腘窩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壹支脈,從肩胛內側下行,通過髖關節部足少陽膽經的環跳,向下沿大腿後面行走,在腘窩部與前支經脈會合於委中穴處,繼續下行,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出於外踝後方的昆侖,沿足外側緣到足小趾外側端的至陰,經氣於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足太陽膀胱經***六十九穴,原穴為京骨穴,絡穴為足少陰腎經之大鐘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誌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郤、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單側計67穴。

太陽為陽氣大盛在身體之最外的意義,所以本經對外界赤 *** 反應也較頻繁,與各臟腑大都有腧穴關系與腎經相表裏。足太陽膀胱經病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誌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腫而痛、癃閉或遺尿、癲狂、寒熱、頭痛、目痛、鼻塞、鼻血、項強、腰脊疼痛、髖部不能屈、腘部掣強、小腿肚及腳痛、痔、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

詳見百科詞條:足太陽膀胱經 [ 最後修訂於2017/1/31 9:51:58 ***6140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