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
孤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北部鄭州與湖南溪交匯處,海拔69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山圓如鼓,四面空曠,三面環水,樹木蔥郁,環境優美。石鼓書院創建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尤其在北宋時期,更是位列“天下四大書院”之列。
前屏書院有壹個廣場,其標誌性建築是壹個長2.4米,寬1.8米的巨型石書,上面鐫刻著南宋著名哲學家朱於公元187年在此講學時所寫的《石鼓書院的故事》。石鼓書院領導人實踐和傳承的崇義理理論對中國古代書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頭是這樣描述和贊美的:“衡州石鼓山為壹縣之最,四面環水,據蒸湘之會。”是石鼓書院的“三絕”之壹——“不能翻書”。廣場左側有壹棵千年銀杏樹,古老而滄桑。
廣場右側是“將軍樓”,因為衡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但石鼓山是水陸樞紐,易守難攻。許多古代名人如諸葛亮、文天祥、曾國藩和彭玉麟。曾經在這裏露營。
河的右下岸邊有壹面石鼓碑墻。建於2006年,全長99米,38塊刻有歷代詩詞歌賦的石碑勾勒出書院的風采。
南宋詩人範成大在《石鼓山的故事》中寫道:“天下有四大書院:不萊山、金山、嶽麓、石鼓”;755-79000是明朝安辰寫的。衡陽八大古景點:“野峰煙雨真可嘉,石鼓錦繡,藥泉滿爪,嶽坪雪山鳥鳴,朱嶺東詩千首,曹青橋酒百種。西湖之夜試試東洲陶博和白蓮花。”有三個鼓;《755-79000》作者陳陵,清代狀元,被魏源稱為“壹代文士”。嘉慶年間有壹首歌叫《十個壹的七絕》:“壹帆壹槳壹漁船壹漁人壹鉤。壹個微笑,壹輪明月,壹個明媚的秋天”,換來船夫的轉身,流傳為壹段美麗的談資!"
進入書院區,首先看到的是豫北亭,是壹座四角兩檐的金字塔形屋頂亭。牌匾上的題詞是湖南文史館館員墨寶和原長沙市書協主席石牧先生。這是石鼓書院第二好的東西:“認不出字”。碑文九行七十七字。寫於商周時期或之前,沒有人破解過。上面有個匾,是明代三大才子之壹楊慎翻譯的,不過只是個人意見。或者鳥蟲印或者道家符號_,大意是余豐順叫他治水。他走了十三年,三次沒進家門。衡陽八景在南嶽。從此圍堵改為疏通。結果,有害的動物和龍總是逃跑。王禹碑、黃帝陵、顏地陵是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兩邊對聯:“蝌蚪成點,天地傳大文”,用清代胡景增《重修合江亭》詩:“蝌蚪七十七,印花布流。”河洛生於昔,天地變大。“寫信人是陳文智,衡陽著名書法家。
進入山門,可以看到書院的標誌——壹側有壹個高2.8米,直徑1.6米的大石鼓。這也是第三絕——“敲不動的鼓”。關於石鼓山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壹種是因其形狀而得名。南北朝時,李道元《金竹玉函》說:“山青圓,似其鼓,山純石無土”;第二種是以聲音命名的。金陵知府俞中楚寫了壹首《豫北亭》詩:“石聲含隱音,雷搖九天。太神奇了,像上帝壹樣自然。”董洛翰《水經註》:“石鼓在鄭口之南,響水之西,叩數十裏。今無此鼓之聲。”055-79000也有靈異記載:“臨城縣有石鼓,高六尺。鼓壹響,土中有革命大事。”後來又有傳說,大力士盧龍把鼓推進池中,應該是人民對和平的向往。
山門左手邊有四個展廳,其中石鼓書院學生的傑出代表彭玉麟在清代被曾國藩招募,創建了湘軍海軍,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奠基人。因其勇猛,被朝廷封為“常勇巴圖魯”,滿語意為“英雄”、“勇士”。在兵部,曾國藩、左、胡林翼被稱為“同治中興”。
彭玉麟足智多謀,才華橫溢,尤其擅長用簡單的線條和渾濁的墨水畫梅花。他有壹股豪氣,曾國藩稱之為“軍中梅花”。這和壹段兒時的愛情有關。他愛上了彭玉麟的祖母和養女王竹賓(美麗的阿姨),但由於他的資歷,他被迫結婚。梅姑難產而死後,“壹個傷心人另有所懷”,發誓要以畫梅紀念她,“壹生作書萬余冊”,不愧為“清第壹情人”。中央電視臺授予“石鼓觀”,彭玉麟的《向中山的故事》獲得“衡陽民間國寶”稱號。
彭玉麟還寫了大量詠梅的詩,被稱為“水經註”。其中,“梅花是壹生的朋友”,“梅花是失去的丈夫”,“梅花是團結壹致的”,早已是詠梅的名言。彭玉麟的詩和畫既借了高貴的梅花,又表達了對初戀情人的深深懷念。
我們現在看到的石鼓書院,是壹座重建的古典建築,白墻暗柱,莊嚴、古樸、典雅。有山門、書店、武侯祠、李中傑祠、大觀樓、合江閣等景觀。木材多采用印尼上等菠蘿格子木,質地堅硬,質地細膩,防腐防蛀,千年不朽;所有部件均采用傳統的榫卯對接方式。
“武侯祠”紀念三國軍事家諸葛亮。牌匾由中央美術學院錢紹武教授題寫。諸葛亮生前封為武侯,死後效忠武侯。後人尊稱他為武侯。755-79000:諸葛亮在林正(衡陽)石鼓山將軍樓任中郎將,監管長沙、零陵、桂陽等地的軍稅。後人感受到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渴望其完整,在此建了壹座神龕。“心從遙門,問曹祿是耶,看這裏的天色;改河旁,因悲而立,見秋水死者,伊人在中”,清代衡陽縣令範鶴年,著名書法家李鐸題寫。
左邊是“李中傑廟”。牌匾由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書協原主席何滿宗題寫。李富,南宋衡州人,曾任潭州(長沙)知府,湖南算命先生。德佑元年,他的部隊與元軍作戰,三月發生血戰。除夕之夜,將“忠”字寫成誓詞,全城w。
這座雕梁畫棟的宏偉“大觀樓”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它承擔了書院的兩大功能,樓下講課,樓上藏書。同治年間的衡州刺史李浩寫了壹副對聯:“坐在嶽雲凱面前,妳有權把小閣大宅當作他的大宅;倚湘水,似漁歌而唱吾書”。
壹樓展廳裏有壹尊石鼓七賢木像。李寬,唐代隴西人,曾在元和石鼓山求學三年,是石鼓書院的雛形。韓愈是唐代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唐代八大家之首。在衡陽度過第壹年後,他應邀遊覽石鼓山,並寫下了《尋寶》這首詩。之後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來到這裏,唱起了石鼓山的千古絕唱。李時珍,李寬的第七代傳人。宋初文人。利用私人資金在李寬圖書館舊址重建書院。受到朝廷的稱贊,奠定了石鼓書院千年不衰、名揚天下的基礎。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湖南道縣人,宋代理學創始人,聯合國“世界文化名人”。十二年,他留下了壹首著名的小品《梅梅圖》;朱是南宋時期的哲學家、教育家。婺源,建陽人,理學碩士;南宋理學家張誌。四川綿竹人,遷居衡州,由湖湘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壹的《關雎有文典》編輯。朱的女婿被朱視為道教傳人。
石鼓“張話”是宋代書院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壹件盛事。現在報告廳有兩把太師椅紀念。側邊欄的對聯上寫著:“諸暨詞可代代傳,昌黎先唱,石湖唱,霞客遊,江宅感舊,節數從頭起。前輩去的太晚了。”錦繡山河費心指路,雁在左,雁在右,草在前,朱令在後。景色盡收眼底,以看形取勝更超脫。“衡陽書協首任主席朱大河寫的。
裏面是賀江閣,是書院最早的景觀建築。唐朝貞觀年間,由衡州刺史齊瑛所建。題詞的作者魯是國家博物館的館長。兩側對聯:“石鼓雙江,昌黎詩”,由時任湖南省文化廳紀檢組組長的書法家宋軍題寫。對聯背後:“廣廈築才,報龍騰;兩杯水,信入閣。”作者朱展熙,清代衡陽人,曾任書院院長。在這裏,沒有噪音和汙濁的空氣,讓人感覺與眾不同。
壹樓臨江回廊是觀賞石鼓書院的最佳地點。左邊是蒸湘湖與湖南湖交匯處的萊雁塔,與城南的顏回峰相對應,寓意“雁過北來,歸此處”,故衡陽別稱“雁城”。右邊東岸有若隱若現的朱暉塔,取自南朝吳郡《朱暉繞圈,漢朝移於陰》詩。清朝光緒年間,風水專家說湘水來雁塔,雷水湧進。在它下面,河的兩岸沒有山峰。為了不讓流水散財,建塔守住水口是明智之舉。書院下面的水域被稱為中國海軍的“搖籃”,因為曾國藩和曾在這裏練過項。
遙望遠方,視野空靈遼闊。看看北方的湘江,浪小或者風浪大。河岸,清霧,綠樹,紅花,海浪拍打著懸崖,風輕撫著人們的臉龐,令人神往。登上亭子,吟誦名詩,看三江之水直噴洞庭。是
“西眼少,碑間北客多。雪山被風剝去,歲月的名字不正確。除了這首詩之外,別無他物。是南宋學者曾風的壹首詩,描繪了石鼓崖上的石刻。非常神奇,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