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詩通過什麽流傳開

唐詩通過什麽流傳開

壹、手抄是唐詩傳播的主要方式[1]

了解中國古籍編撰印刷史的人都知道,隋唐以前(含隋唐),書籍主要是以寫本流傳於世;從五代始,雕版印刷迅速發展;至有宋壹代,雕版印刷進入黃金時期。雕版印刷術雖然發明於唐代,“但還沒有成為書籍生產的主要方式。這時期的書籍主要還是寫本”。“隋唐時期(公元581年-907年)是我國寫本書的極盛時期”。[1]p45在寫本盛行的唐代,文學傳播的主要方式是手抄,唐詩也不例外。

以詩賦取士為重要內容的唐代科舉制度,是促進唐詩繁榮的直接因素。大量的詩歌創作之後,在唐朝,特別是在初、盛、中唐,主要是以手抄的形式流布出去。

二、題壁是唐詩發表和傳播的另壹個主要渠道。

所謂題壁,是將詩作題寫於石頭、樹木、驛館、屏風等處,使詩篇見諸讀者並迅速流傳開來,遠播四方。作者所選的石頭、樹木、驛館,多是相對穩定的自然存在物,並且處於風景名勝古跡,來往人等多,遊客集中,來自四方,又奔向四方,讀者不斷更替,不斷流動,有利於詩篇的流布傳播。這種選擇,可見作者已經是很有意識地展開傳播了。

三、歌伎傳唱是唐詩傳播的另壹途經

文學與音樂的結合從遠古就已有之,中國的詩樂傳統可謂源遠流長,不管是先詩後樂還是先樂後詩,從“詩三百”到漢樂府,都是可以和樂而歌的,《文心雕龍樂府》曰:“詩為樂心,聲為樂體。”說明了詩樂之間的密切關系。余冠英先生曾分析七言詩在漢代為什麽沒能流行的原因:“壹是兩漢的那些七言中佳制太少……二是七言歌謠在漢時不曾有壹首被采入樂府,沒有音樂的力量來幫助它傳播,自然難於普遍,後者應是最主要的原因。”[5]這從反面說明詩入樂傳播的重要性。唐王朝統治者壹直重視音樂等文化藝術的發展,唐朝各級政府均設置了音樂機構,著名詩人王維就曾官任太樂丞。音樂的發展必然要求曲辭的配合,音律優美的唐詩很自然地成為配樂歌唱的歌詞來源。據人統計,“《樂府詩集》中2239首樂府詩,合樂的占1754首。《唐詩紀事》所記1150詩家中,詩作與音樂有關的,***200家。《全唐文》中有關音樂之作有241篇,《全唐詩》中涉及樂舞的就更多了。”[6]p203說明唐詩的發展和音樂的繁榮有密切的關系。

四、以選集的方式傳播是唐詩得以跨代流傳的重要原因

以詩賦取士為重要內容的唐代科舉制度,不但直接促進唐詩的繁榮,而且還促使唐人選編唐詩行為的產生。為了給學子儒生提供學習模擬的材料,有人開始有意識地編撰詩集;此外,對於那些略有詩名而尚未登第之人,他們亦精心編撰自己的詩集,獻之名流權貴,既是自我表現,也是自我推薦,作用與幹謁詩相同,都是希望得到欣賞和援引;另有壹些詩人僅僅是出於保存自己作品的目的而編輯詩集。不管出於什麽原因,選集的編撰分明已經是壹種有明確意識的主動的個體傳播行為了。除了個人專集的編撰之外,還出現了當代人所編的唐詩選集。唐朝詩文集的數量遠遠超過以前,專集和選集的編撰促進了唐詩的更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