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讀壹篇名著寫出讀後感壹篇隨筆三篇

讀壹篇名著寫出讀後感壹篇隨筆三篇

讀後感

讀了《三國演義》壹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壹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壹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壹之間發生的壹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壹。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壹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裏萬裏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壹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醜,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壹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壹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壹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隨筆1

壹部三國史,轟轟烈烈,演繹出了多少故事:演忠演義表春秋,鬥智鬥謀運籌策。真可謂“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留於後人評說,壹段故事,已經過去。

我們沒有必要用史實來對比《三國演義》,說什麽作者本著“尊劉抑曹”的觀點,對劉家有所宣揚,對曹氏有所貶抑等等。暫且拋卻這些觀點,把《三國演義》作為壹部純小說來讀,裏面的內容也就足夠我們咀嚼了。

《三國演義》作者羅本貫中,號湖海散人,生活時期正是元末明初的戰亂年代。由於他生逢元明易代的歲月中,因而親身經歷了戰爭並且了解、體驗到了軍閥爭權奪利的殘酷性。句有關史料記載,羅貫中曾親自參加過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部隊並任軍師,初始調兵遣將深有用度,深為部將佩服、張士誠信任。後因變故羅才棄張出走,閑居以住著《三國》。從這個側面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麽《三國演義》中凡是描寫用兵打仗總能出神入化,深入淺出,看來與羅貫中的經歷是不無關系的。堂堂壹部《三國演義》,自東漢黃巾起義、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直到“壹片降幡出石頭”,降定三分歸壹統,不但時間跨度長,而且出場人物繁雜、眾多,作者描人寫物各不雷同,人物刻畫總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充分顯示了作者高超的統籌駕馭能力。據說羅貫中妻善說三國故事,每逢她在茶館酒肆說書彈唱,總是座無虛席,聽者四立。這也許對《三國》最終成書有過很大的幫助(有壹部電視劇《羅貫中》對這些情節壓縮描述)。

《三國演義》全書規模宏大而結構嚴謹,展現了廣闊的歷史畫面,全書描寫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不愧為壹部古典名著。當然,作者的生活年代與我們現在不同,對某些方面的描寫也許有所偏頗。但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譴責古人,既然現在大多數人都認同世界上沒有超階級的東西存在,那自然羅貫中先生當時也不可能有多少超階級的思想意識達到今天的水平。另壹方面我又認為:正因為作者生活在那樣壹個特殊的動亂年代,故他所描寫的風物人情才那樣富於古代氣息,富於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才更貼近那個歷史年代,感覺好象真的回到了那遙遠而古老的歲月,好象正在聆聽那戰馬嘶鳴、喊聲震地的廝殺壹樣。這正是作者如花妙筆和高招寫作技藝所達到的真切程度。倘若壹現代人的手法落筆,恐怕就寫不出古人的風采,寫不出真古人了。

《三國演義》已讀過多次了,小時侯也曾看過《三國演義》連環畫。大概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就讀過由周汝昌先生校並作前言的豎排版《三國演義》本,那是50年代的版本,記得好象是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次就讀了好多遍。這次讀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大古典白話小說叢書”系列的《三國演義》,也讀過好多遍。也許由於水平的局限,每次覽讀都註重了小說的情節,而未多去註意其文學藝術價值。本次讀後,就自己的隨想,寫出壹點來權作紀念,深層次不敢論也。畢竟自己才疏學淺,不敢妄發議論,隨談《三國》。不過,四大古典名著中,我尤喜者,亦非《三國》莫屬也。

隨筆2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壹壹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壹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壹天下,所以他是壹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壹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壹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壹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裏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壹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妳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壹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麽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壹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壹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隨筆3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壹,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壹本中外聞名的巨著,原名《三國誌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誌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壹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蕩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裏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量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梁之才,而壹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征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而三國演義壹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了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壹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壹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

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壹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壹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