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壹篇有關中國古代史事件或人物的論文,5000字的。急~~

求壹篇有關中國古代史事件或人物的論文,5000字的。急~~

再考赤壁之戰

[摘 要]尹韻公先生曾發表《赤壁之戰辨》,從參戰兵力、時間以及孫權戰後對立功將領的獎勵很

輕等方面來證明赤壁之戰不是大戰,此等種種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關鍵詞]赤壁之戰;兵力;曹操

尹韻公先生於1981年3月31日的《光明

日報》上發表了《赤壁之戰辨》,該文認為《資治

通鑒》記載的赤壁之戰是司馬光的歪曲和渲

染,赤壁之戰是曹操用輕騎五千打的壹場遭遇

戰,並非大戰。尹文中說:“曹軍五千輕騎在長

阪擊敗劉備後,繼續南下,直趨江陵,繳獲了大

量作戰物資。於是乘船東下,不期在赤壁突然

同數量上占優勢的孫劉聯軍相遇了,發生了赤

壁之戰。由此可見,這次戰爭是在緊迫的時間

內發生的,古代交通運輸困難,曹操縱有天大的

軍事才能,也無力完成壹次大規模的軍事結集。

這就從時間上排除了發生赤壁大戰的可能

性。”尹先生還從孫權對立功將領的獎勵很輕,

來說明赤壁之戰不是大戰。尹先生的文章引發

了史學界對赤壁之戰各方面問題的再探討,時

至今日,其探討還在進行。筆者以綿薄之力,試

舉幾例謹與尹先生商榷。

曹操壹方參戰兵力數量是輕騎五千嗎?

為說明赤壁之戰的規模,須先搞清楚曹操

在赤壁戰前的兵力數量。在史料可信度較大的

東晉以前的早期史料中,涉及曹操赤壁戰前兵

力數量的有如下幾處:陳壽《三國誌》、裴松之

註引西晉材料、東晉袁宏《後漢紀》等。《三國

誌·吳書·三嗣主傳》記載了西晉陸機如下所

言:“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

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

旅,虎步原隰。”可見,西晉陸機認為曹操在赤

壁戰前的兵力數量多達“百萬”。有類似說法

的還有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今操

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

爭鋒”(《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又,

《三國誌·周瑜傳》載黃蓋與曹操的信中說:

“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

寡不敵,海內所***見也。”由此看來,曹操統壹

北方後已擁兵百萬,是當時比較通行的說法。

當然,曹操是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到赤壁

之戰中去的。

赤壁之戰臨近之時,曹操在給孫權君臣的

勸降書中言:“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將軍會獵

於吳”(《三國誌·吳書·周瑜傳》)。曹操的勸

降書帶有戰爭訛詐的性質,所謂水軍八十萬參

戰不足為信。但赤壁之戰來臨前夕對於曹操可

能的參戰人數,周瑜曾這樣分析:“彼所將中國

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

耳……”(《三國誌·吳書·周瑜傳》)。按照周

瑜的說法,曹操壹方投入的兵力數量可能是十

五六萬,再加上俘虜劉表的降軍七八萬,總***是

二十三四萬。再者,大戰將至,當時江東的頭面

人物,聽到曹操幾乎不戰而定荊州,即將順流而

下的消息,大多“聞之皆恐”(《三國誌·吳書·

周瑜傳》),“望風畏懼”(《三國誌·吳書·吳

主傳》),紛紛主張投降,就連長期追隨孫堅、孫

策征戰的孫賁(孫堅之侄)也準備采取單獨行

動:“遣子入質”(《三國誌·吳書·朱治傳》)。

從周瑜的分析和戰前的氣氛可以預見,曹操大

軍將至,將要到來的戰役會是壹場大戰。

戰爭期間的兵力數量歷來都是軍事機密,

連參戰對手也需要進行綜合分析和猜測,但戰

後就成了公開的秘密。陳壽《三國誌》所載有

關曹操兵力數量的記載,雖稍有差異,但並不矛

盾。《周瑜傳》:“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

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諸

葛恪傳》:“近者劉景升在荊州,有眾十萬,財谷

如山……北方都定之後,操率三十萬眾來向荊

州。”劉表原有十萬兵馬,減去在劉備、劉琦控

制下的兩萬余名,投降曹操的約為七八萬人馬。

至於曹操率領南下的北方軍隊數量,學者盧弼

認為陳壽所記的諸葛恪語“三十萬眾”較為可

靠,盧弼說:“八十萬眾,誇辭耳,《諸葛恪傳》雲

操率三十萬眾可證,亦以三十萬為近

是”。[1](P897)因為戰後兵力數量逐漸成為公開的

秘密,尤其是參戰的人數,規模達到幾十萬人的

赤壁之戰。三十多年過去了,物換星移,曹魏政

權已處在司馬氏的控制之下,江東三萬人參加

的赤壁之戰也已經成為吳國頗為自豪的日常談

資,由不得諸葛恪壹人信口開河。臺灣林瑞翰

主編的《魏晉南北朝史》也認為赤壁之戰曹操

所投入的軍隊數量是“三四十萬”。[2](P38)

所以,尹韻公先生認為赤壁之戰是曹操用

輕騎五千打的壹場遭遇戰,這是值得商榷的。

從作戰時間來看,尹文認為曹操九月占領

江陵之後,即率軍東下與孫劉聯軍作戰,“從時

間上排除了發生赤壁之戰的可能性”。這也是

值得商榷的。

至於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最早記載的是

蜀末晉初陳壽(233~279年)陳壽的《三國誌·

武帝紀》:“(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

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

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

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

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

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篙、鄧義等。益州牧劉璋

始受征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臺

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救合肥。權

聞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

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

南諸郡。”

東晉袁宏(328~376年)的《後漢紀》記

載:“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十二月壬午,征

前將軍馬騰為衛尉。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

壁,操師大敗。”[3](P843)

可見《三國誌》、《後漢紀》都將赤壁之戰發

生的時間標明為“十二月”。

後來,範曄(398~445年)將赤壁之戰系於

該年“冬十月癸未朔”之後、“十四年”之前(《後

漢書·孝獻帝紀》),《資治通鑒》又進壹步將時

間框定於十二月之前。[4](PP2087~2094)

陳壽生於赤壁之戰後二十五年,關於赤壁

之戰的發生時間,《三國誌》無疑是現存最早的

原始史料。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

過:“鑒別間接史料,其第壹步自當仍以年代為

標準。年代愈早者,則其可信據之程度愈強。

何則?彼所見之直接史料多,而後人所見者少

也。”[5](P99)從史料的可靠性來說,《三國誌》、

《後漢紀》的“十二月”說,具有壹定的權威性。

《三國誌·周瑜傳》記載戰前周瑜向孫權請

求出兵時,談到當時季節氣候,“又今盛寒,馬無

蒿草”。南方地暖,所謂“盛寒”壹般出現在入冬

之後。據湖南長沙自然歷:初冬的日平均氣溫<

10℃—5℃,平均日期是11月27日至12月24

日;仲冬(長沙無季冬)的日平均氣溫<5℃—

3℃,平均日期是12月25日至1月31日。湖北

鄂州市的自然歷是:初冬的日平均氣溫<10℃—

6℃,平均日期是11月29至12月18日;季冬

(鄂州無仲冬)的日平均氣溫<6℃—0℃以下,

平均日期是12月19日至1月31日。據《中華

兩千年歷書》,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為農歷

戊子年,閏十二月。農歷十月對應的公歷時間是

10月27日至11月25日。據長沙自然歷:初秋

10月6日至11月8日,日平均氣溫<19℃—15

℃;仲秋11月9日至11月26日,日平均氣溫<

15℃—10℃。鄂州市自然歷是:初秋10月20日

至11月26日,日平均氣溫<19℃—16℃;仲秋

10月27日至11月11日,日平均氣溫<16℃—

13℃;季秋11月12日至11月28日,日平均氣溫

<13℃—10℃。蕪湖自然歷:初秋10月5日至

10月24日,日平均氣溫在<19℃—16℃;仲秋

10月25日至11月9日,日平均氣溫<16℃—

13℃;季秋11月10日至11月21日,日平均氣溫

<13℃—10℃。孫權當時駐軍柴桑(今九江),氣

候應該與上述地區相近。可見該年10月,長江

中下遊地區未進入“盛寒”季節。又據《中華兩

千年歷書》,公元208年11月27日為農歷十壹

月初二,11月29日為農歷十壹月初四, 12月19

日為農歷十壹月廿四, 11月25日為農歷十二月

初壹。戰爭發生在“盛寒”開始之後,應該說已

經進入長沙的仲冬、鄂州的季冬,即農歷十壹月

廿四以後。[6](P70)即使將漢末三國“年平均氣溫

大約比現在低1℃—2℃”的因素考慮在

內,[7](P21)發生在“盛寒”時節的赤壁之戰也不可

能發生在當年農歷十月,因為當時長江中遊,尚

處於秋高氣爽的季節裏,更不用說發生在九月

了。

尹文認為孫權對立功將領的獎勵很輕,果

真如此嗎?

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建安十三年(208

年),而吳國最高統帥孫權的官職直到建安十

三年(209年)才為車騎將軍、徐州牧,《三國

誌·吳主傳》載:“(建安)十四年,……權以瑜

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備領荊州牧,屯公安。”顯然,孫權所提拔的參

戰將領,無論功勞再大,自然是不能超過他自己

的職位———車騎將軍、徐州牧。所以,對於孫權

對立功將領所提拔的職位不高就認為是獎勵很

輕,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參戰立功的將

領均得到重大升賞,孫權對他們的恩遇和評價

是很高的。周瑜攻下南郡,戰事才算結束。周

瑜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食邑四縣。孫權贊揚

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

州……。”後來,孫權稱帝後,又對公卿說:“孤

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國誌·吳書·周瑜

傳》)至於魯肅,“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

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三國誌

·吳書·魯肅傳》),孫權特持鞍下馬相迎。至

於陳普,赤壁之戰,陳普“與周瑜為左右督,破

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拜普將軍,

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陳普拜偏將

軍,領江夏太守,食邑四縣。而且,孫權對周瑜、

陳普二人給予了特別的關愛,“(周瑜)病卒,時

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後著

令曰:‘故將軍周瑜、陳普,其有人客,皆不得

問。’”(《三國誌·吳書·周瑜傳》)其余諸位

將領,黃蓋升拜武鋒中郎將,淩統遷校尉,呂範

拜偏將軍,等等,不壹壹贅述。

綜上所述,尹韻公先生在《赤壁之戰辨》壹

文中,從參戰兵力、時間上排除了發生赤壁大戰

的可能性,以及從孫權戰後對立功將領的獎勵

很輕等方面來證明赤壁之戰不是大戰,此等種

種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所以,在探討歷史問

題時,應論之有據,要憑據歷史記載,憑據考證

和事實。

[參 考 文 獻]

[1]盧弼.三國誌集結[M].北京:中華書局, 1982.

[2]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 1990.

[3]周天遊.後漢紀校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 1965.

[5]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

[6]《中華兩千年歷書》編寫組.中華兩千年歷書[Z].

北京:氣象出版社, 1994.

[7]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學報, 197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