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辭典》·牛膽牛膽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來源牛科動物黃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BubalisL.的膽。性味歸經苦、寒。入肝、膽、肺經。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利膽,止咳。治風熱目赤,小兒驚風痰熱,黃疸,慢性便秘,百日咳。用法用量內服:研末,0.3~0.9g;或入丸、散。外用:點眼。化學成分本品含膽酸、脫氧膽酸、鵝脫氧膽酸、甘膽酸、牛磺膽酸、石膽酸、膽甾醇、卵磷脂、膽堿等。藥理作用本品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有較強的利膽作用,用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有抗炎和抗過敏作用,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等。《*辭典》·牛膽出處《本經》拼音名NiúDǎn來源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膽囊或膽汁,從宰牛場收集,取得後掛起陰幹或自膽管處剪開,將膽汁傾入容器內,密封貯藏。或加熱使之幹燥亦可。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性狀新鮮牛膽囊呈腎臟形,長約18~20厘米,最寬處約5~6厘米,幹後呈囊狀,有縱皺。新鮮的膽汁為綠褐色或暗褐色微透明的液體,略有粘性,稍幹則變為濃稠。完全幹燥者,呈綠褐色固體狀,揉之則成粉質。氣腥臭,味苦。膽汁以汁濃、色綠褐者為佳;幹燥者以無蟲蛀者為佳。化學成份牛膽汁除水分外,主要含膽酸鈉鹽、膽色素、粘蛋白體及少量脂肪、肥皂、膽甾醇、卵磷脂、膽堿、尿素以及氯化鈉、磷酸鈣、磷酸鐵等無機鹽。膽酸鈉鹽具有強大的乳化脂肪效力,是油脂水解時起重要作用的物質;膽汁的苦味主要基於膽酸鹽。膽色素賦予膽汁以汙綠色。有兩種重要的膽色素,即膽紅素與膽綠素,它們是血液中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在肝臟中生成。膽紅素也可從牛黃(見"牛黃"條)提制。性味《別錄》:"味苦,大寒。"歸經《四川中藥誌》:"入肝、膽、肺三經。"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利膽通腸,解毒消腫,治風熱目疾,黃疸,便秘,消渴,小兒驚風,癰腫痔瘡。①《別錄》:"除心腹熱、渴、利,口焦燥,益目睛。""烏牛膽,主
詳見百科詞條:牛膽 [ 最後修訂於2015/11/6 20:07:26 ***1582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