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是古墓雕塑的壹個類別。古代實行人祭,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他們死後,奴隸要和奴隸主壹起陪葬,作為祭品。兵馬俑被制成軍隊(戰車、戰馬和士兵)形狀的祭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65438年至0987年,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200多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先後訪華,成為古代燦爛文明的金字名片,也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葬珍品之壹。
壹、兵馬俑簡介
1974期間,中國西北的壹群農民在挖井的時候發現了壹些不尋常的事情。他們發現了壹個真人大小的泥人雕像。後來,在這個地區的地下發現了數以千計的粘土士兵。
這些士兵是由叫做宋卡的堅硬紅粘土制成的。士兵們在坑裏列隊。據說它們曾經被塗得很鮮艷。然而,這些年來油漆已經脫落了。軍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孔。
這些士兵是在中國第壹個皇帝或國王的墓地中發現的兵馬俑的壹部分。早在2000年前,秦始皇就下令人們為他修建墓地。這支軍隊可能是為皇帝死後陪葬而建的。兵馬俑裏不僅有泥人。泥馬、木戰車、兵器也是這支地下軍隊的壹部分。
在他統治期間,皇帝統壹了中國,並開始建造中國的長城。如今,他也因令人難以置信的兵馬俑墓地而聞名。歷史學家認為有70萬工人參與了近30年的建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這裏參觀這些令人驚嘆的雕像。每年有多達200萬人前來參觀!
二、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的埋葬坑坐西向東,三個坑呈之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壹號兵馬俑坑,呈長方形。坑內有8000多件兵馬俑,四面都有傾斜的門道。壹號兵馬俑坑左右各有壹個兵馬俑坑,稱為二號坑、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壹種地下隧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壹個深約5米的坑,坑中間修建平行的土隔墻。墻的兩邊排列著木柱,柱子上放著橫桿。橫桿和土隔墻上密密麻麻地蓋著棚木,棚木上蓋壹層葦席,再蓋上黃土,就形成了坑頂,比當時的地表高出2米左右。坑底用青磚鋪成。坑頂至坑底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和兵馬俑入坑後,周圍的門道用樹樁堵住,門道用夯土填實,形成壹個封閉的地下建築。
三。礦坑位置介紹
1974—1977在秦始皇陵以東1公裏處,兵馬俑坑被挖掘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壹。壹號坑在南面,東西長230m,寬62m,面積14260m2?。第二個坑長124米,寬98米,面積6000平方米。三號坑占地520平方米。* * *出土武士俑800件,木制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按照現存兵馬俑的排列,這三個坑可能有7000個武士俑,100輛戰車,100匹馬。陶俑身材高大,壹般在1.8米左右。
1,壹號坑
壹號坑的發現,是因為1974年3月兵馬俑的出現。當時下河村的農民正在村南打井,井口就在壹號坑的東南角。7月中旬,1974,由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入秦俑坑遺址。隨著工作範圍的不斷擴大,從1976到1978,考古隊增加了考古、保護、攝影、修復等方面的人員。壹號坑發掘工作全面展開,10多支修復隊伍對兵馬俑進行了大規模修復。
在壹號坑的東端,有210名身著戰袍的勇士,其余各排68人,前後左右204人,組成壹個方陣守衛。坑中央有38列戰車和步兵,構成了軍隊的主體。
2009年至2019年,秦始皇陵博物院第三次正式發掘壹號坑,發掘面積400平方米,出土陶俑220余件,陶馬12匹,軌道2條,出土大量兵器和建築文物。
這次發掘了220多件陶俑。根據陶俑的冠、甲、裝的不同,陶俑可分為高級武官、中級武官、低級武官、壹般武士。經過初步分析研究,認為原來的下層武官俑可以進壹步細分為兩類,為兵馬俑坑的排列提供了新的依據和方法。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秦盾的遺跡,與壹號銅車馬上發現的盾相同,大小是它的兩倍。這是秦陵考古中首次發現秦盾遺骸。此外還出土了青銅劍弩,首次明確了木弩的名稱和保存方法。
2.二號坑
第壹個坑是農民挖井時偶然發現的,第二個坑是考古學家鉆探後發現的。1976四五月間,考古隊在壹號坑東端北側進行有目的的鉆探工作時,於4月23日又發現了壹個兵馬俑坑。
3月1994,1,二號坑保護館建成後,舉行了隆重的二號坑開館儀式。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親臨現場,宣布二號坑正式開始發掘。為了保證這項重點考古工程的科學性和規範性,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號坑專家組,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秦始皇二號兵馬俑坑呈彎尺形,位於壹號坑東北,三號坑東。東西長96米,南北寬84米,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壹號坑相同,但排列更復雜,兵種更齊全。是三坑中最壯觀的軍陣。是由騎兵、戰車、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種部隊。二號坑有陶俑1300余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四個斜門,北面有兩個斜門。雕像坑位於西邊,正門在東邊。
坑內布局分為四個單元。第壹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周邊長廊有60個豎弩俑,陣列中心由八道路以東160個蹲弩俑組成。弓弩手在陣中采用拉伸陣的排列,站立和跪姿時輪流射擊,以避免緩慢緊張的危險。
第二個單元,位於坑的右側,由64輛戰車組成(戰車由木頭制成,只留下遺物)。每列8次,* * * 8列。車前有4匹馬大小的兵馬俑。每輛車的後面,都有三個士兵和身影,中間是禦手拉馬爾,另外兩個分別站在車的左右,手持長柄武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間,由19戰車,264步兵俑,8騎士俑組成,分為三列。每匹馬前站著壹個騎士小雕像,壹手牽著韁繩,壹手拉著弓。除了三個騎手,每次騎完還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由108個騎士俑和180個陶鞍馬俑排成11排,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1和3列為6輛戰車。每匹馬前,立著壹個胡服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持弓。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大量古代騎兵的影像資料,其特殊的服飾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型戰車和騎兵俑,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古代騎兵、輕型戰車和弓箭手的圖像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3.三號坑
第三個坑的發現和第二個坑壹樣,是考古隊鉆探的結果。繼壹號、二號兵馬俑坑之後,5月1976、11日,在壹號坑西端以北25米處發現壹座墓葬坑,按發現順序編號為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於壹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壹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520平方米。整個坑呈凹形,由南北兩翼和馬車房組成。馬車房內有壹輛戰車和四個兵馬俑,三號坑可出土68個兵馬俑。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來看,應該是12號坑的總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壹沒有被火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上的彩繪遺存較多,顏色也較鮮艷。春秋戰國以前的戰爭,指揮的將領往往要沖鋒陷陣,沖鋒陷陣,所以往往要走在馬前卒的前面。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和作戰方式的改變,統帥的位置開始向中國軍隊移動。秦戰把司令部從中國軍隊中分離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壹大進步。總部獨立出來研究制定了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得到了進壹步保障。這是古代軍事戰術成熟的重要標誌。3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影像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武器和出土文物都有壹定的特點。為研究古代指揮部的形制、占蔔和戰鬥的儀式、指揮將領的制度、所依賴的服飾和裝備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4.四號坑
四號坑沒有陶俑,只有回填土,大概是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
歷史背景
殉葬是伴隨著原始公有制的解體而萌芽,並壹直盛行到奴隸制確立的壹種殘酷野蠻的喪葬制度。人類殉道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朝貴族墓葬中也有殉道。在安陽殷墟的宮鈴地區,已經發掘的十幾座墓葬中有5000多人殉難。周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包敏”。《周禮》的誕生和實施極大地抑制了殉道現象,但並未根除。春秋時期,各國爭霸,時代動蕩,又有人被殺。戰國時期,諸侯國相繼廢除了人祭制度。在元年(公元前384年),秦國正式廢除了人祭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促使葬俗發生變化,出現了人祭,即以陶俑、木俑代替人祭。“俑”的本意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俑”成為墓葬中陶塑、石雕、畫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是人祭俑的典型,也是人祭俑的高峰。兵馬俑之所以在規模和逼真度上達到如此高的水平,除了工匠們的智慧之外,還有歷史上第壹個封建帝王秦始皇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