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全文四個部分。作者融記敘、議論、抒情於壹體,展示了近代中國由於愚昧和落後而帶來的壹場不可避免的悲劇。作者有“道士塔”作題目,寓意深刻。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恥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國文明衰弱的標誌。它是曾經發生過的、我們必須正視的歷史。
2、簡析
《道士塔》揭示了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之悲劇。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文明,這種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輝煌,又是如此命運多舛。它歷盡滄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這篇文章是作者對中華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3、作品評價
讓絕大數中國人知道敦煌藏經洞的就是余秋雨的這篇帶著幽怨的散文,作者通過對敦煌文獻的散失,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沈重回顧,作者通過對王道士的渲染,給出了壹個愚昧無知的王道士的形象。這個曾經給了絕大多數中國人以內心極大痛苦的愚昧的中國人,其實卻有著另外的具有血肉的模樣和人格,和余秋雨本人描述的相差很大。這也是余秋雨在此篇文章中的壹個硬傷,把眾多的歷史積怨,以文人特有的方式,發泄到壹個脆弱的個體身上,這是具有理性思考的絕大多數人所不能接受的,王道士曾經數次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做出了別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包括涉險送這些古籍到地方政府,最後冒死寫奏章給慈禧太後,這些都是余秋雨沒有向此文的讀者所袒露的,也就是這樣壹個冒死保護古籍,卻連連失敗的人憑借著自我堅定的宗教信仰,為了清理當時的洞窟,出賣了珍貴的敦煌文獻,余秋雨並沒有仔細的描述那段坎坷的歷史,卻以文人的特殊喜好,置王道士以死地——這也有“余”的優勢,因為王道士不會和他爭論,即便從道士塔裏面走出來,也爭辯不過這樣壹個所謂的為了文學痛苦並思考著的,以有知做盾牌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