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植物學及醫藥學
沈括對於動、植物也很註意研究,特別是在藥用植物方面的知識更為廣博,這又因為他精於醫學,並且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親自實踐或根據傳聞,作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在《筆談》中對動、植物的地理分布,形態描述和氣候影響及分類;生物的生理、生態現象,藥用植物的藥理作用;生物防治、人體解剖學、古生物學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詳實記錄。故清代本草學家趙學敏說: “敏按存中所言,則以的實可據。”( 《本草綱目拾遺》卷首 “正誤”)
此外,在《良方》中,沈括記載了秋石 (性激素)等的制備方法。在《夢溪忘懷錄》中,則有竹子、地黃、黃精等經濟作物與藥用植物的栽培經驗的總結,以及民間“脫果法”的原始記載。在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度內,沈括對成長中的生物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如《筆談》第381條,把長吻鱷與揚子鱷在形態上加以區別,並指出了卵生的特點。但有些材料得之傳聞,遂有以為鱷魚卵能孵出別的動物來之誤,此條以及車渠(第399條)、甘草(第491條)、枸杞(第488條)和莽草(第583條)等條,對動、植物形態的描述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對推動我國動、植物形態學和分類學的發展起了壹定的作用。沈括以 *** 山鷓的生動例子(第226條)進壹步推出“此以所養移其性也”的道理,說明了動物的許多習性與生活環境有關,是可以改變的;人工可以影響這種變化。反映了樸素的物種變異的思想 (《夢溪筆談》譯註〔自然科學部分〕,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第206頁)。
《筆談》第443條,沈括詳細描述慶州農民利用步行蟲防治害蟲(粘蟲)的經驗,自然界存在著生物相互制約的因素,現代采用人工的方法,飼養、繁殖某些害蟲的天敵,用來防治害蟲,避免農藥對環境的汙染,沈括可謂先行者。
第485條,沈括闡述藥物須適時采收,實際上同時闡明了地勢、植物種性、氣溫、土壤、耕作措施等各種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所起的影響,是壹篇重要的植物生理生態和藥材學論文。此條後半部分又可視為我國古代物候學的重要文獻。第73條,沈括闡述“其性相制”的道理的應用,現代科學已證實,牡桂所含的反式桂皮酸對植物的生長能起抑制作用。是我國至今使用的生物除莠的方法。
如《夢溪忘懷錄》“藥井”條,用磁石投在狹小的深井中制磁化水,供藥用,這是我國古代應用磁化水較早的記載(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具有促使植物根莖發育強壯,以及使老樹返老還童的人工方法的“脫果法”,是沈括首次詳細記述該法的內容。南宋溫革所輯的《分門瑣碎錄》和元代鄒鉉《壽親養老新書》等古籍中均見引錄;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九“草木類”“接木法”之說,指的也是“脫果法”。胡道靜認為:“這種 ‘返老為童’式的樹木栽培學技術,是很值得註意的。”(胡道靜《稀見古農書錄》,《文物》1963年第3期)
具有特殊意義的是沈括《良方》“秋石方”之說。現代國際科學界、醫學界和生物化學界正將中國古代秋石視為甾體性激素的早期發現來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目前已知的關於秋石的具體制備手續和實際功效的最早記載,就是《蘇沈良方》中沈括所述的方法。美國專家認為:“中國人在好幾百年以前就已勾劃出二十世紀優秀甾體化學家們在二十到三十年代所取得的成就。”李約瑟和魯桂珍博士將其視為壹個我們自己時代的自覺的生物化學的輝煌的和有膽量的先行工作(孟乃昌《秋石試議》,《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卷第4期,1982年)。
《筆談》第225條,是關於“嗓叫子”的記述,證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有試圖創造某種器械代替發音器官的設想和努力。“嗓叫子”就是人工喉最原始的雛形。
特別是他經過精心的觀察和研究,在第48條闡述了咽、喉的解剖知識及人體消化、吸收的基本情況。在精氣學說的體系內,較詳細地敘述了食物、藥物和空氣進入人體以後的運轉過程和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原理,糾正了當時醫學界人有三喉等錯誤觀點。但因科學知識水平和自然觀的局限,其中也含有壹些模糊的認識(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我國古代藥典的記載,名實紛歧,錯亂得非常厲害。沈括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功,《筆談》裏有壹整卷,還有《補筆談》裏有相當於壹整卷的篇幅,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論述許多種重要生物的形狀、名稱及性能,使得人們不致因用藥錯誤的原因而枉失生命。他在藥學研究上的仁愛精神和工作態度,無疑給予十六世紀我國偉大的藥學家李時珍以重大的啟發 (胡道靜《新校正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