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 《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壹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隱居陜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壹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主要成就
醫術
孫思邈不僅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是他首先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並在他的著作中首先論述婦、兒醫學,聲明是“崇本之義”。在他的影響之下,後代醫學工作者普遍重視研究婦、兒科疾病的治療技術。此外,他對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針灸圖》,以針灸術作為藥物的輔助療法。他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
孫思邈很重視研究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山區人民由於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大病(俗稱粗脖子年),他就長期觀察和探索病因和治療辦法。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山中的水質不潔凈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動物的甲狀腺來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他對腳氣病作了詳細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預防。他所選擇的治療腳氣病的藥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效果很好。他在長期的實踐中,還總結出治療痢疾、絳蟲、夜盲等病癥的特效藥方。他在太白山中居住時,親自采集藥材,研究藥物性能。他認為適時采藥極為重要,早則藥勢未成,晚則藥勢已竭。他憑自己的經驗,確定出233種藥物的適當采集時節。
孫思邈非常重視預防疾病,講求預防為先的觀點。他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強調“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他提倡講求個人衛生,重視運動保健,提出了食療、藥療、養生、養性、保健相結合的防病治病主張。
他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火藥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壹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制作方法。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壹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壹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
孫思邈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壹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中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癥,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谷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壹定的現實意義。
1.醫學巨著《千金方》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
2.第壹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
3.第壹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
4.第壹個麻風病專家;
5.第壹個發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第壹個創繪彩色《明堂三人圖》;
7.第壹個將美容藥推向民間;
8.第壹個創立“阿是穴”;
9.第壹個擴大奇穴,選編針灸驗方;
10.第壹個提出復方治病;
11.第壹個提出多樣化用藥外治牙病;
12.第壹個提出用草藥餵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壹個提出“針灸會用,針藥兼用”和預防“保健灸法”;
14.系統、全面、具體論述藥物種植、采集、收藏的第壹人;
15.第壹個提出並試驗成功野生藥物變家種;
16.首創地黃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盤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動物肝治眼病,動物肝富含維生素
19.第壹個治療腳氣病並最早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比歐洲人早壹千年,彀樹皮富含維生素B1;
20.首創以砷劑(雄黃等年)治療瘧疾病,比英國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壹千年;
21.第壹個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
22.首用羊饜(羊甲狀腺年)治療甲狀腺腫;
23.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深入民間,向群眾和同行虛心學習、收集校驗秘方的醫生;
24.第壹個發明導尿術
醫書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壹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壹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傷寒禁忌十五條,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循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壹次很好的總結。《千金要方》是中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要方》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壹類是典籍資料,壹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壹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余首,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書中收載的800余種藥物當中,有200余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藥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壹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醫德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壹流的名家,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壹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壹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壹等”。他身體力行,壹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道家醫德思想,是中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孫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壹。
孫思邈具有高尚的醫德,壹切以治病救人為先。他關心人民的疾病痛苦,處處為患者著想,對前來求醫的人,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親近疏遠,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顧饑渴和疲勞,全力以赴。臨床時,精神集中,認真負責,不草率從事,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嫌臟臭汙穢,專心救護。特別是他提倡醫生治病時,不能借機索要財物,應該無欲無求。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實為後世之楷模,千余年來,壹直受中國人民和醫學工作者所稱頌,被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不用動物入藥。他說:“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壹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養生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壹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註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