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宣紙的雅稱

古代宣紙的雅稱

宣紙選購基本常識

歷代文人書畫家的創作離不開宣紙,現在所指的宣紙,是指以青檀樹皮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為主要配料,並主要以手工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書畫用紙。它的特點是:韌而能潤,光而不滑。薄者能堅,厚者能賦,色白如霜,久不變色,折而不傷,耐腐難蛀,它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在於它的“潤墨性”。

所謂紙以地名,宣紙的得名源自於產地。唐代的“宣州”轄地,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黃山與九華山以北地區,及今天江蘇溧水、溧陽地區,其政府行政區設在宣城。這壹地區生產的紙,同時又在宣城集散,於是便被稱為“宣紙”。

根據對明代宣紙的取樣化驗,結果表明全部為檀皮漿纖維。這證實了明代制造宣紙的原料為單壹的青檀樹皮。而宣紙中加入稻草漿為配料則是清以後才興起的。

青檀到底是何科何屬,壹直到建國前為止,並未弄清青檀的植物學分類。1937年賈氏《中國植物圖鑒》曾收“翼樸”壹種,入蕁麻類、榆科,與青檀頗為相近,書中只說木材豎密,可造器具和建築用,根本沒提樹皮可以造紙。陳嶸氏1957年的《中國樹木分類學》雖為“青檀”正名並明確其科屬,但是以北京房山、昌平壹帶為考察重點,而對皖南山區青檀的生長情況只字末提。直到1977年至1980年前後國內相關植物學家、造紙專家在審閱大量資料並實地對青檀生態進行調查後認定:青檀是我國特有的植物,產於我國北部、中部。喜光、耐幹旱、瘠薄,是壹種石灰質指示性植物。其材可作建築用,樹皮是制做宣紙的主要原料。主產地在皖南的宣城、徽州、池州,與安徽相鄰的湖北、浙江、江西的壹些縣也有生長。

晉唐以來在至明代,所有書畫用紙,大都是熟紙。(即加工紙)唐人寫字所用的加工黃紙,有染黃、硬黃之分,其中硬黃是以紙置熱熨鬥上,塗以黃臘,使紙變硬而透明。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宣紙大顯於世是在明宣德年間。在此時期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畫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宣紙特有的潤墨性和滲透性又在載體介質上為書畫家作品表現力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宣德年間宣紙已有若幹品種像:貢箋,白箋、灑金箋、五色粉箋、五色大簾紙、磁青紙,這裏所有的宣紙以陳清款為第壹。

說到品種種類,下面壹簡介:

根據配料比例,可分為綿料、凈皮、特凈三大類。

綿料:青檀皮約占30至40;稻草約占60至70

凈皮:青檀皮約占60至80;稻草約占20至40

特凈:青檀皮約占85至95;稻草約占5至15

根據厚薄不同可分為單宣、夾宣等。

所謂單宣即是單層,比較薄的宣紙。而夾宣則是經過連續二次抄造而成的宣紙。

當前生產的宣紙而根據加工的不同,可分為生宣、熟宣、箋紙三大類。

生宣就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保留了滲化、吸水等特性,潤墨性很強的普通宣紙。

熟宣是在生宣上加刷壹層膠礬,使其失去滲化和吸水特性。因此熟宣也稱作“礬宣”。用於工筆畫。

箋紙是用生宣按不同用途,通過印刷、染色、加料、擦臘、砑光、泥金、泥金銀粉、灑金銀箔片、描金銀圖案等方法制成的紙。多稱“花箋”或“錦箋”。

普通宣紙加工成箋紙後,往往冠以各種雅稱。像玉版宣(是以澱粉為黏合劑、將兩層以上生宣托裱制作而成)、虎皮宣(亦稱金粟箋,是將宣紙加工點染成斑絞狀,使之美觀)。

宣紙的起源和特色

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裏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倫死後,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紙,很想造出壹種潔白的紙,好為老師畫像,以表緬懷之情。後在壹峽谷溪邊,偶見壹棵古老的青檀樹,橫臥溪上,由於經流水終年沖洗,樹皮腐爛變白,露出縷縷長而潔白的纖維,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紙,經反復試驗,終於成功,這就是後來的宣紙。

據清乾隆年間重修《小嶺曹氏族譜》序言雲:“宋末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虬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以維生計”。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遂步提高,終於造出了潔白純凈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

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之《歷代名畫記》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於書畫了。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冠於各地。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壹時。”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壹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壹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宣紙的分類

按加工方法分類,宣紙分為壹般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種。

生宣的品類則有夾貢、玉版、凈皮、單宣、棉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章、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落筆即定,水墨滲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漏礬”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雲母箋、冷金、酒金、蠟生金花羅紋、桃紅虎皮等皆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紙。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

故創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

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玉版宣”即屬此壹類。